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
會議精神
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杜治琴,山東省醫學會會長包文輝,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主任委員、我校副校長王振國,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張瑞賢研究員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徐江雁主持。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科學技術史視域下的醫學史研究」。大會邀請了世界衛生組織前太平洋島國技術支援司首任司長兼世界衛生組織駐太平洋島國全權代表陳懇教授、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醫中心李致重研究員、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楊祥銀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祝世訥教授、南京大學閔凡祥教授、北京大學甄橙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周雲逸教授7位專家作大會報告,並與參會代表進行了深入地討論和交流。
會議期間,在中華醫學會組織管理部的主持下,召開了醫史學分會全體委員會,完成了委員會[1]的換屆改選工作,成立了第十六屆委員會,選舉產生了第十六屆委員會領導班子。
相關資訊
以史為鑑 鑄就醫學之木鐸——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醫學成為一門科學,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醫史學會的誕生,是醫史學科在醫學的綜合發展中確立獨立學科地位的標誌性事件。1915年中華醫學會成立,1936年中華醫史學會(後根據相關規定,更名為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正式成立,成為中華醫學會第一個成立的專科分會。發展至今,歷經15屆委員會,始終引領着我國醫史學科的發展,為學科人才培養和學術水平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久,資格老
1935年11月,中華醫學會第11屆大會在廣州召開,在會議代表中,熱愛醫史學研究的老前輩王吉民、伍連德、李濤等發起成立了一個小型組織「醫史委員會」。1936年2月,經中華醫學會批准,由時任會長朱恆璧宣布「醫史委員會」更名為「中華醫史學會」。
中華醫史學會成立後,雖然會員不多, 但受到國內外着名醫學學者的重視。1936— 1946年間,中、英文版《中華醫學雜誌》共出版過9期醫史專號,發表了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2],為開展國內外醫史學學術交流、促進醫史學研究成果傳播、擴大中國醫史學者的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於1936年、1947年先後舉辦了2次全國醫史學學術會議。先後出版了陳邦賢編着的《中國醫學史》(1919年初版,1937年再版),王吉民、伍連德編着的《中國醫史》(英文版,1932年天津版, 1936年上海版),李濤編着的《醫學史綱》(1940年出版)。老一代的中國醫史學者共同創建了中國的醫史學科,為醫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1950年,中華醫史學會在上海召開第3次大會,顏福慶、王吉民、朱恆璧、金寶善、方石珊、范日新、李濤、陳邦賢、張贊臣、范行准、劉永純等着名中西醫史學者38 人出席會議。由於種種原因,在隨後的30年間學會活動基本停止,只有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醫史分會克服困難,積極組織活動,《中華醫史雜誌》也斷續出版,使中國的醫史學學術活動得以維持。
雜誌小,任務重
1947年3月《醫史雜誌》創刊,1953年更名為《中華醫史雜誌》。期間經歷了三次停刊(1949年、1956 年、1961年)、兩次合併(1957 年、1959年),於1980年復刊。雜誌發展曲折,但始終堅持「為發展我國醫學史研究工作服務, 為醫史研究工作者在中國醫學史和世界醫學史領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和交流心得的園地, 以促進我國醫史學事業的發展為辦刊宗旨」。
《中華醫史雜誌》配合醫史學會召開的全國醫史學術會議,發表了大量的少數民族醫學史、醫史理論、近代醫學史、西方醫學史、中外醫學交流史稿件,對於加強醫學史薄弱環節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1994年開始,北京醫科大學(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程之范開設「外國醫學史講座」,系統論述西方醫學史的發展,加強世界醫學史在中國的介紹。《中華醫史雜誌》配合衛生部課題《中國醫學通史》的編撰工作,設立「《中國醫學通史》稿選」欄目,及時展示中國醫學專家與醫史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收集反饋意見,很好地促進了《中國醫學通史》編撰工作的完成。《中華醫史雜誌》還有計劃地刊載我國台灣、香港等地區醫史學者的論着,促進我國港台醫學史研究。同時,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不同學術觀點一視同仁,尤其重視鼓勵和培植青年醫史學者。
《中華醫史雜誌》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的研究中西醫學歷史的雜誌。縱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但堅持面向學科、面向臨床、面向公眾、面向全球的視野,為中國醫學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是永遠不變的初心。
博物館,意義大
醫學博物館是醫學文化的重要承載者, 也是醫學成就的展示地,醫學文物的收藏地, 醫學科普教育的宣傳地,醫學歷史研究的實踐地,醫學知識的傳播地。世界各國都有各種形式的醫學博物館,在醫學事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醫史博物館於1938年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醫史專業博物館,由中華醫學會上海醫史分會少數愛好醫史文物的會員集資創辦,其最主要的創辦者當屬王吉民和伍連德。當時博物館(準確地說是陳列室)位於中華醫學會圖書館內。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支持下,1951年上海醫史博物館從中華醫學會圖書館中獨立出來,有了專門的展覽空間。1954年上海市衛生局劃撥經費支持,藉助籌劃「李時珍文獻展覽會」之機,擴大了文物規模和業務範圍。20世紀50年代末,明確了醫史博物館的教學輔助功能,所有權歸屬上海中醫學院(今上海中醫藥大學),使上海醫史博物館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如今館內珍藏文物已達一萬餘件。
在上海醫史博物館的帶領下,全國陸續建立了一批不同規模的醫史博物館,如長春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1963年),陝西中醫研究院醫史博物館(196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博物館(1982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1990年),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1996年),這些醫史專業博物館都是在醫史學會會員的參與下創建的。近年來,一些大學、醫院和醫療機構也積極支持醫史博物館和醫學專業博物館建設,如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博物館(2007年,現為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2009年),河南駝人醫學史博物館(201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博物館(2013年)。
中國最早的醫藥期刊《西醫新報》大清光緒七年
立根基,促發展
1996年根據國家民政部和中國科協有關文件精神,中華醫學會下屬的專科學會統一更名為專科分會,自此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得名。作為中華醫學會第一個專科分會, 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創建之始,會員僅有10餘人;如今,除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之外,已建立各省區市醫史分會近20個,會員500餘人。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醫學內容豐富多彩,醫學史研究要兼顧漢、藏、蒙、維、壯、朝、彝、傣、苗等各民族的醫學歷史。同時,中國西醫學史研究、中國世界醫學史研究均需要進一步加強。
老一代醫史前輩完成了創建醫史學會、開拓醫史研究的使命;當代醫史學家為醫史學會復會作出了突出貢獻。錢信忠、宋大仁、陳海峰、程之范、耿鑒庭、任應秋、馬堪溫、甄志亞、姒元翼、宋之琪,都是醫史學界耳熟能詳的名字,如今皆斯人已逝。
今天,在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代,醫史學科面臨更多新挑戰。醫史學者更要團結奉獻、精誠合作、努力拚搏。不負醫學初心,不忘醫史使命,無愧醫史人的榮光。(供稿: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 執筆人:王振國 甄 橙)(摘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34卷第17期)
風雨滄桑八十載 皮科人高歌向前——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風雨五載砥礪前行 再生醫學續寫華章——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參考文獻
- ↑ 委員會組織機構及職責,道客巴巴,2018-07-19
- ↑ 學術論文及其相關的概念,搜狐,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