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蟾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蟾蜍 |
中文學名:中華蟾蜍 界:動物界 蛙形目、 蟾蜍科、 蟾蜍屬爬行動物 |
簡介
中華蟾蜍:別名大蟾蜍_癩肚子_癩蛤蟆_中華大蟾蜍,為蛙形目、蟾蜍科、蟾蜍屬爬行動物,原產於亞洲中國、俄羅斯、朝鮮,我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省區。棲息於不同海拔的各種生境,數量較多。多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從間。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且蟾酥、蟾衣,都是極其珍貴的中藥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後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蟾衣是蟾蜍的角質層表皮。前者可利用鑷子等硬物從蟾蜍體上刮取,後者可由蟾蜍自然蛻殼獲得。但要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亂捕濫捉。
屬水陸兩棲爬行動物,喜濕、喜暗、喜暖,體粗壯,皮膚粗糙,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園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舌分叉,舌面有大量粘液,可隨時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捲入口中。
科目分類:蟾蜍 生存環境:濕地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居住環境:兩棲 最大體型:13cm
性情分類:溫和 壽命年限:10年 適宜溫度:23℃±4℃ 食物飼料:昆蟲
中華蟾蜍形態特徵
體長9-13cm。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突出,對活動着的物體較敏感,對靜止的物體遲鈍。眼後方有圓形鼓膜,頭頂部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腺1個。軀體粗而寬。四肢粗壯,前肢短、後肢長,趾端無蹼,步行緩慢。
中華蟾蜍生活習性
氣溫下降至10℃以下,多鑽入在水底泥中、磚石洞、土穴中冬眠。氣溫回升到10℃以上結束冬眠,在水池朝陽面的淺水區或岸邊活動。白晝潛伏,夜間和雨後最為活躍,主要以蝸牛、蛞蝓、螞蟻、蚊子、孓孓、蝗蟲、土蠶、金龜子、螻蛄、蠅明及多種有趨光性的蛾蝶為食。
中華蟾蜍飼養方法
大規模養殖應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向陽安靜的地方建池。並建產卵池、蝌蚪池、成蟾池。產卵池是供蟾蜍產卵時的場所,並栽植些水草。成蟾池要有防逃設施,池子上面搭遮陽棚,或在四周栽種絲瓜、佛手瓜、葡萄、扁豆等蔓類植物。野生情況下,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
中華蟾蜍雌雄分辨
雄蛙較小,前肢內側3指有黑婚墊,無聲囊。在繁殖季節,雄蟾蜍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斑紋。雌蟾背面斑紋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
中華蟾蜍繁殖方式
中華大蟾蜍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變態前在水中生活,變態後主要在陸地生活。繁殖季節大多在春天,當水溫達12℃以上,在靜水或流動不大的溪邊水草間交配產卵。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卵呈黑色,雙行排列於的卵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