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印戰爭

名            稱 : 中印戰爭

地            點 :阿克賽欽、藏南地區

時            間 : 1962年6月至11月

  參   戰   方中國印度

結            果 : 中國獲勝,印度慘敗

 傷 亡 情 況 : 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
                          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布里吉•莫漢•考爾

中印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指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1]

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衝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基本介紹

印度1947年獨立後,不僅繼承了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西藏、新疆的部分領土,還進一步擴大其占領範圍。至1951年前後,印度軍隊先後侵占了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而後,又侵占了中段2000平方千米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並企圖侵占西段3.3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印度政府還私自改畫地圖,把已占領和想占領的中印邊界東段、中段、西段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版圖。1959年,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同時不斷單方面改變邊界現狀,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兩個武裝衝突流血事件。從1962年4月起,印軍入侵中國領土變本加厲,至戰前,僅在中印邊境西段即建立了43個侵略據點。9月,印軍第7旅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地區,並連續進攻駐守擇繞橋的中國邊防部隊哨所,打死打傷中國官兵47人。中國邊防部隊保持了極大的克制忍讓,中國政府曾多次向印度政府提出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但印度政府拒絕談判,並在中印邊境地區集結2.2萬餘人的兵力。10月20日,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大規模武裝進攻,企圖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

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於10月20日被迫在東、西兩段同時實施自衛反擊戰。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第7旅沿克節朗河右岸一線展開的進攻部署,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兩翼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印軍第7旅。接着兵分五路反擊,於24日收復達旺地區。東段其他地區的西藏邊防部隊同時向當面入侵的印軍實施反擊,拔除印軍侵略據點10餘處,進逼瓦弄。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發起反擊後,首先全殲了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等地區的印軍,而後向巴里加斯地區轉用兵力,於28日收復該地區,拔除印軍入侵據點37個。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3項建議,又遭印度政府拒絕,並於26日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成立「應付緊急情況內閣」,進行戰爭動員。至11月中旬,印軍在邊境的兵力增至3萬餘人,並於11月14日和16日,再次全線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以東段的西山口—邦迪拉為主要反擊方向,以一部兵力正面鉗制,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迴,集中主力沿西山口兩側實施迂迴攻擊。18日晨,殲滅侵入西山口地區印軍大部。接着繼續向南反擊,至21日,先後收復了德讓宗、打隴宗、邦迪拉及其以南鷹窠山口等幾個山口,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東段瓦弄等方向反擊作戰部隊攻占了瓦弄、梅楚卡、塔克辛等地區。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同時向當面入侵的印軍實施反擊,拔除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6個據點。至此,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侵略據點全部被清除,入侵印軍遭到徹底慘敗。

在打退印軍入侵後,中國政府於1962年11月21日發表聲明,宣布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全線停火,主動後撤。人民解放軍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遂於11月22日零時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12月1日開始全線後撤。至1963年3月1日,全線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千米以內地區。停戰後,中國政府主動將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和軍用物資交還印度,並於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了全部印軍被俘人員。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共斃印軍4800餘人,俘3900餘人,打退了入侵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保衛了中國領土主權,在國際上開創了勝利軍隊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主動交還繳獲物資的先例。

事件背景

地理位置

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

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崑崙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崑崙山脈。

歷史原因

引起戰爭的根源

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埋下了中印爭執的根源。

雙方談判

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併吞的,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在中印邊界談判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2]

獨立後的多次侵占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占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印度政府依然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派兵侵占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派兵100餘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占門隅首府達旺、「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占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將侵占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建立起「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並將「麥克馬洪線」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中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局勢緊張

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要求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同時將西段邊境中國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

印度當局的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改變已形成的邊界狀況,造成了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

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占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同時進行了多次軍事偵察活動。

外交交涉

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周恩來在信中指出:中國絕不承認所謂「麥克馬洪線」,但是為了維持邊境的和睦,中國軍隊從未越過這條線,中印邊境出現緊張局勢,都是由於印軍越境挑釁造成的,應該由印度方面負完全責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採取措施,撤回越境印軍和行政官員,恢復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

周恩來在接到尼赫魯1959年9月26日的來信後,又於11月7日給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兩國政府不想出一個十分妥善的解決辦法,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邊境衝突今後還可能出現:為了有效地維持兩國邊界的現狀,確保邊境的安謐,並且為邊界問題的友好解決創造良好氣氛,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

周恩來接到尼赫魯1959年11月16日的來信後,於12月17日又給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具體步驟,建議兩國總理舉行會談。經過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來親赴新德里,與尼赫魯舉行會談。然而,中方為爭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真誠努力,仍然沒有得到印方的響應。雙方除同意由兩國官員共同審查、核對和研究有關邊界問題的事實材料並向兩國總理提出報告外,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兩國官員舉行會晤,分別提出和審查對方提出的邊界主張的論據。但這次的會晤並沒有取得進展。

自衛反擊

在印度集結兵力、侵占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衝突的形勢,中國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遵照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進入戰備狀態。在印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的當天,即10月20日,奉命開始自衛反擊。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沿克節朗河右岸~線展開的進攻部署,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兩翼攻擊、迂迴側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法,攻占槍等、卡龍、沙則、仲昆橋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進,於25日進占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的後方基地達旺。經過幾天反擊作戰,西藏邊防部隊全殲印軍第7旅,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吒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被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駐守呂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在反擊中拔除了入侵印軍的據點,奪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全殲了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的印軍。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兩岸及其以北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新疆邊防部隊從喀喇崑崙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里,拔除37個入侵印軍的據點。28日,中國邊防部隊停止反擊。

和平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於1962年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20公里,脫離接觸。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於10月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於10月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呼籲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

印度政府拒絕了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後的邊境狀態。到11月中旬,印度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0餘人。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和16日又向中國發動進攻。

再次反擊

(1962年11月16日~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加強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宏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中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

解放軍總參謀部於1962年11月30日,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下達了經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邊境設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為民政檢查站)的部署方案,在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範圍內派駐28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為民政檢查站),每個民警檢查站的人數可配備一個排到一個連,在部隊撤出20公里地區後,即正式設立。實際根據具體情況設立了26個,即東段16個、中段3個、西段7個。

東段:

沙馬(下察隅鎮向南公路盤頭)

呷槍/嘎槍(位與上察隅鎮西北直線距離42公里處)

布宗(上察隅鎮向西北方向公路盤頭)

格當(墨脫縣東北部的一個鄉,未設)

得崗寺/得兒工村(墨脫背崩鄉東南,位與雅江之東)

地東(墨脫背崩鄉的雅江之西)

魯霞(米林縣丹娘村魯霞村)

甫伊(米林縣羌納鄉)

來果橋(米林縣正南)

塔馬頓(米林縣裡龍鄉正南公路盤頭)

馬及墩(隆子縣雜日鄉公路盤頭)

隴(隆子縣准巴鄉以東公路盤頭)

共那(隆子縣)

新達/卡達(錯那縣卡達鄉與達)

曲拿/浪波(錯那縣浪波鄉,21世紀後稱蘭普鄉曲拿村)

肖(錯那縣城正南公路盤頭)

勒(錯那縣的勒門巴族鄉)

事件過程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3]

事件結果

戰績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傷亡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繳獲

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后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藥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4]

中印邊界現狀

中印邊境目前有爭議地區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6.7萬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5萬平方公里。

中印邊境的東段實控線大致和「麥克馬洪線」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這段印方實控區設立了「阿魯納恰爾邦」,並且陸續向該地區遷入了70多萬人。 中國不承認該邦合法性。

相比起來,中印邊境中段的問題最少,中印雙方幾年前就交換了實控區地圖,不過中段依舊屬於爭議地區。

西段邊境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南端和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的交界處直到喀喇崑崙山口,主要是中國控制下的阿克賽欽地區,邊界線長約600公里。

影視作品

印度方面由政府指示在1964年搶拍了寶萊塢的「抗中國策電影」:《Haqeeqat》(中文譯名為:嚴峻的現實),在這部電影中,印度導演:奇坦•安南從國內請來了一些群眾演員來扮演「英勇無畏的印度官兵」,然後又從當時反共的南越請來了一些群眾演員來扮演「窮凶極惡的中國解放軍官兵」,所以整部電影的對白語言是印度語和越南語。[5]

視頻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相關視頻

中印自衛反擊戰
20131207《檔案》中印邊境風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