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原的一顆美人痣(韓樹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原的一顆美人痣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中原的一顆美人痣》中國當代作家韓樹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原的一顆美人痣

「嵖岈山秀覓仙蹤,隱隱雲壑十萬峰」。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許瓚遊覽嵖岈山留下的絕美詩句已傳唱千年。即便是「內藏十萬甲兵」,伏牛山東緣余脈嵖岈山終被稱作「華夏盆景」,它具有「雲壑十萬峰」的氣魄與獨特的秀美。玲瓏山是它的別稱,而人們還常常把它叫作石猴仙山。

把山說成「盆景」,莫過於江南的那些山了。家鄉蘇州的山,大多稱不得山,只是丘而已。「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蘇東坡倍加推崇的虎丘,就實實在在稱「丘」;聽起來名字好大氣派的「天平山」,實際也不過是個山石盆景。天平山最壯觀的景,要數山頂的「萬笏朝天」了,登上山頂,一眼望去,一塊塊花崗石齊刷刷豎立在你眼前,如萬千臣子朝拜皇上舉着的笏,一大片的笏。我在嵖岈山盤旋,遠眺一大片刺破青天、密密層層、一律向上的條石,像極了笏,這裡成了笏的石林,春筍般崢嶸崚嶒,虔誠地向蒼天朝拜。穿行山間,我第一眼就把嵖岈山看成了家鄉的天平山,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猶如酷暑中山路邊密林中蒸騰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

然後它不叫「萬笏嶺」,它被稱為「萬佛嶺」。琵琶岩的一側是嵖岈山典型的花崗岩密集垂直節理風化剝蝕地質景觀,一塊塊豎立的山石其上部經球狀風化,猶如一個個佛首在此朝拜,由此被稱為「萬佛嶺」。尤其在朝朝暮暮,萬佛嶺雲蒸霞蔚,景色變化無窮,大片裸露的石牙,一個個圓頭圓腦,遠眺,如萬佛列隊,朝天拜地;近視,是一石一佛,栩栩如生,迥然佛國天相,宛若天然盆景。

嵖岈山嶙峋巍然,岩石形成年齡1.23億年,風化剝蝕,天造地設,花崗岩暴露地表歷經7000多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猴石、蝸牛石、母子石、天犬望月、金龜出海、玉蟾望天、海豚出水、神鼠下山、聖象尋幽、八戒醉酒……應有盡有。它讓你思緒馳騁,一忽兒天上,一忽兒人間;一忽兒高山,一忽兒大海;一忽兒動物世界,一忽兒神話世界,目不暇接,神清氣爽。

這一尊,母猴抱子,碩大的母猴懷抱幼子,一尊像靈動了一座山;

這一尊,西天佛祖,高聳的佛祖慈祥端莊,一尊佛就是一座山。

這眾多的象形,像極了蘇州獅子林里的假山石,或獅或猴,鬼斧神工。不同的只是,一個布局在園林中,一個昂揚在天地間。園林里的小巧中見天地,天地間的壯觀中見靈秀。江南畢竟是江南,中原畢竟是中原。

最妙的是那一尊雙面石像,高高地聳立在山之巔。山的一邊看是一隻正在爬行的龜,山的另一邊看是一頭駱駝,那兩塊高聳的山石像極了駝峰。我不禁想起蘇州的雙面繡,一面是貓,一面是犬。嵖岈山的雙面石像不就是一幅頂天立地的雙面繡嗎?不過蘇州的雙面繡多為案頭擺設,嵖岈山這雙面異形石像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須仰而視之,須繞過山頭方見其另一番景象。

嵖岈山,一個兼具壯美與秀美的「華夏盆景」。

青峰疊彩壁立,綠水微波漣漪。天磨湖因天磨峰而得名。天磨湖畔仰望湖對岸天磨峰巔,兩塊圓圓的大磐石相疊,活脫一副巨大的石磨。沿路走來時,只見山路邊堆放着無數石磨,有的堆成了石磨牆。這些原本散落在民間的千百石磨,將在這裡即將建起的石磨博物館陳列亮相。說到磨,忽然想起民諺:「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與「頭富」音相似,所以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貴」的希望。於是,年根的「磨豆腐」,與送灶神、撣埃塵等都成了除舊迎新的習俗。石磨民俗博物館的建立,必將讓多年流傳的民俗鮮活起來。

萬佛朝天是通天的景,萬磨盤地是接地的物。

山與水的相依、相連、相接,不但造就了景,還平添眾多美好的傳說。傳說蜜蠟山上蜜蜂成群,釀下的蜜滴落成秀蜜湖。你看那飛流直下的一泓瀑布,在山崖中劈出一條閃亮的道,投奔谷底一湖清波。天磨湖的粼粼波光與天磨山巔的巍巍磐石相呼應,天磨湖浩渺的水波似是天磨石日夜推磨流下的瓊漿玉液。

置身嵖岈山間,置身嵖岈山水之間,君不見——

蜜蠟山、花果山、六峰山,嶙嶙峋峋放毫光;

鳳鳴谷、龍天溝、紅石崖,溝溝壑壑生瑞氣;

母子石、蝸牛石、飛來石,突突磷磷閃波光。

嵖岈山,青崚崚的山,藍瑩瑩的水,一個靈秀的山水盆景。

山環水繞、谷深林茂、奇峰異景遍布。嵖岈山是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拍攝地之一。導演之所以選擇這一拍攝地,是因了吳承恩筆下的山像極了嵖岈山?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筆峰挺立,曲澗深沉。筆峰挺立透空霄,曲澗深沉通地戶。兩崖花木爭奇,幾處松篁斗翠。左邊龍,熟熟馴馴;右邊虎,平平伏伏。每見鐵牛耕,常有金錢種。幽禽聲,丹鳳朝陽立。石磷磷,波淨淨,古怪蹺蹊真惡獰。世上名山無數多,花開花謝蘩還眾。

朋友,你讀着這些文字,不感到正置身嵖岈山中嗎?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石窟、筆峰、澗壑、麒麟、龍虎、錦雞、靈禽、丹鳳、瑤草、奇花、青松、翠柏、仙桃、。藤蘿、松篁、修竹……此情,此景,從神話故事《西遊記》延伸到人間,延伸到嵖岈山。這正是嵖岈山的山景,這正是嵖岈山的風韻。耳畔《西遊記》的主題曲將你領入嵖岈山山水盆景的神話天地。

把山比作臉的大家,我讀到的有兩位。

被譽為「中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人、畫家蘆芒,那年專程來蘇州,看過青山被開採後的遺存,不無遺憾地說,這是「美人臉上的疤」。

創作散文名篇《絕版的周莊》並刻碑勒石於周莊的散文大家王劍冰說,「突兀的嵖岈山,像中原的一顆美人痣,看上去很美。看了想起來,還是很美。」

是的,在中原,比之毗鄰的黃山、泰山,伏牛山余脈的嵖岈山太小了,小得只是「中原的一顆美人痣」;比之同在中原的太行山、嵩山,嵖岈山太小了,小得只是「中原的一顆美人痣」。它雖小,卻美,秀氣,看上去很美,看了想起來,還是很美,它就是一顆美人痣。

打開河南省地圖,我看到,洛陽開封是中原的眼,許昌漯河是中原的鼻,駐馬店正是中原的一張嘴。

嵖岈山,長在嘴邊的「中原的一顆美人痣」。[1]

作者簡介

韓樹俊,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