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吻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吻鱘(學名:Acipenser medirostris)是鱘科、鱘屬魚類。全長125-170厘米,可長達250厘米、重160千克,一般為8-40千克。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常與頭部骨板相連;吻須有毛,側、腹骨板問有綠帶,吻須近口端。中吻鱘體背部為橄欖色、黑褐色或灰色,腹部稍為黃色。中吻鱘吻突出。下唇分裂。背骨板與側骨板之間有星狀小骨板和不規則的小骨片。[1] 中吻鱘主要生活在海洋,只有很短的時間在淡水中產卵繁殖,而且很少洄游到河流的上游。在羅格河淡水中,中吻鱘從夏季到秋季棲息6個月之久,其棲息地一般為水深5米以上的低比降河段或河床低洼處。中吻鱘的食物主要是底柄無脊椎動物,魚類很少。

動物學史

中吻鱘與分布於亞洲的庫頁島鱘曾被當作一個種看待,或後者當作是中吻鱘的一個亞種。但遺傳學研究證明兩者不是一個種,兩者的基因組大小明屁不同;兩者在外部形態上也存在差異。中吻鱘與高首鱘同域分布。以前對中吻鱘的研究較少,後來相關研究報道增多。

形態特徵

中吻鱘全長125-170厘米,可長達250厘米、重160千克,一般為8-40千克。頭長占全長16.2-21.6%,吻長占全長5.0-9.9%,體高占全長9.2-13.0%,吻須至口的距離占頭長21.3-29.3%,吻須至吻端的距離占頭長12.4-24.8%,背骨板7-12枚,側骨板22-33枚,腹骨板7-12枚,鰓耙數15-26。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常與頭部骨板相連;吻須有毛,側、腹骨板問有綠帶,吻須近口端。

中吻鱘體背部為橄欖色、黑褐色或灰色,腹部稍為黃色。中吻鱘吻突出。下唇分裂。背骨板與側骨板之間有星狀小骨板和不規則的小骨片。

生活習性

早期的研究認為,中吻鱘主要生活在海洋,只有很短的時間在淡水中產卵繁殖,而且很少洄游到河流的上游。但後來有人報道,在羅格河淡水中,中吻鱘從夏季到秋季棲息6個月之久,其棲息地一般為水深5米以上的低比降河段或河床低洼處。

中吻鱘親鱘於秋季聚集在河口,在秋季和冬季進行溯河洄游,洄游的距離局限在100千米左右,在越冬期間完成性腺的最後成熟。中吻鱘在淡水中可連續停留6個月之久;降海洄游發生在秋季和冬季水溫降至10℃以下、河水流量增加到100立方米/秒時。進入海洋後,中吻鱘則可廣泛生活在從墨西哥到白令海的海岸水域。在夏末和秋初,中吻鱘聚集在海灣和河口,特別是哥倫比亞河河口、威拉帕灣和格雷斯灣。

中吻鱘的食物主要是底柄無脊椎動物,魚類很少。

近種區別

霍奇萊特納和格斯納(Hochleithner & Gessner,1999)記述了中吻鱘與庫頁島鱘(Acipenser mikadoi)的形態區別是後者的側骨板數、臀鰭條數和背鰭條數較多。但North等(2002)發現中吻鱘與庫頁島鱘在可數性狀方面具有較大的重疊性;兩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可量性狀上,庫頁島鱘具有較長的頭部和吻部。

中吻鱘與同域分布的高首鱘(Acipenser transmontanus)在外部形態上相似,一般難以區分。與高首鱘相比,中吻鱘的吻須近口端,吻較長而窄,側骨板數較少,體形較小,體色深綠色至橄欖色,體側有綠色條紋。但最可靠的區分標準是肛門的位置,中吻鱘肛門位於腹鰭插入處或其前,而高首鱘的肛門位於其後。

分布範圍

地理範圍:中吻鱘分布於北美西海岸的海洋和大型河流(河口),從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到墨西哥的恩塞納達。已知中吻鱘在流入太平洋的三大河流中產卵:美國俄勒岡州的羅格河、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托河和克拉馬斯河。可能的產卵河流還包括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弗雷澤河和斯基納河。中吻鱘的分布與高首鱘的分布部分重疊。中吻鱘實際上存在2個遺傳種群:在羅格河、克拉馬斯河產卵的北方種群和在薩克拉門托河產卵的南方種群。兩個種群的生物學差異尚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兩者所處的生態條件差異較大。

國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墨西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俄勒岡州)。

繁殖方式

中吻鱘雄性8-10年成熟,雌性10-12年(最小1米長)成熟,繁殖周期2-6年。中吻鱘卵徑3-4毫米。5-7月份,中吻鱘在淺水區產卵,產卵處的河床底質為石質,水流較急,水溫8-17℃。中吻鱘幼鱘在河流中滯留l-4年。在薩克拉門托河,中吻鱘於晚春至早夏產卵,產卵場分布於漢密爾頓市與紅崖分流大壩之間;在羅格河,中吻鱘於3-6月產卵,可能的產卵場位於距河口15-30千米、35-45千米、70-105千米處的江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種群現狀

中吻鱘的資源量很少。根據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資料,在加拿大水域,成鱘資源量估計只有數千尾。相比之下,美國水域的中吻鱘資源量似乎較多,20世紀80年代的年捕撈量約6000-10000尾成鱘(>1.3迷米),但在美國,中吻鱘也處於受脅狀態。

瀕危原因

在加拿大,由於中吻鱘的魚肉和魚子醬的氣味和味道不佳,中吻鱘沒有被商業捕撈利用,中吻鱘物種所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產卵和覓食的河流功能的退化。河流建壩、人類的採礦等活動以及環境污染也威脅着中吻鱘物種的生存。但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年捕撈量約6000-10000尾,到90年代初期,中吻鱘仍不受法律保護。有人認為,在美國,過度捕撈將使中吻鱘物種迅速走向瀕危。雖然在保護中吻鱘成熟個體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但由於中吻鱘喜在江河某些特定的棲息地群居較長的時間,因而偷捕對這些中吻鱘仍然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參考來源

  1. 西伯利亞鱘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