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五大麵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五大麵食

中國的麵食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十分美味,不過有資深的美食專家將這些進行整理,總結出了中國五大麵食,分別是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麵,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

中文名

中國五大麵食

目錄

概況

產品分類

概況

麵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東漢年間,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麵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麵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麵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麵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麵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麵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麵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麵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麵,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麵/過水涼麵)。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麵」;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麵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方便麵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麵」。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麵、河南燴麵、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及湖北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麵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馳名中外,對世界之麵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現今的日本拉麵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麵製作技巧到橫濱。

產品分類

中國

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淨,可以極大地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麵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由於制條、調味、粗細的不同,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遍及各地。

按地區分

北方地區著名的麵食有

山西的刀削麵、燜面、貓耳朵、餄餎、剔尖、撥魚、栲栳栳、不爛子等;

北京的炸醬麵、龍鬚麵;

河北的龍鬚麵、勁面王、掛麵、麻醬麵、保定大慈閣素麵;

山東的福山拉麵、打滷面(濟南);

陝西的油潑麵、岐山臊子麵、楊凌蘸水面、武功鎮的旗花面、扯麵、漿水面(漢中);

河南的燴麵、道口麻鴨面、糊塗麵條、手工面葉、漿麵條、熗鍋面、滷麵(俗稱蒸麵條)等;

蘭州的蘭州牛肉拉麵;

吉林的延邊冷麵、狗肉湯麵、頭道溫面;

黑龍江的烤冷麵。

南方地區著名的麵食有

上海的陽春麵;

江蘇的南京小煮麵、東台魚湯麵、蝦油麵、魚湯鱔絲面、南通跳面、鎮江鍋蓋面、蘇州蘇式湯麵等;

浙江的杭州片兒川、蔥油拌麵、蝦爆鱔面、麵疙瘩、溫州長壽麵(也叫素麵或者索麵);

湖北的武漢熱乾麵、襄陽牛肉麵;

安徽的板面、魏王面;

福建的福州線面、尚乾拌麵、沙縣拌麵、莆田滷麵、廈門沙茶麵、漳州滷麵、泉州面線糊、莆田媽祖面、尤溪大條面等;

台灣的擔仔麵、牛肉麵、花蛤仔面等;

廣東的廣州餛飩麵(由餛飩、面線合成)、竹升面;

香港的撈麵(不同於北方撈麵)、車仔面、蝦子面等;

重慶的重慶小面、豌雜麵、鴨血面等;

四川的擔擔麵、豆花面、渣渣面(羊馬)、清湯麵(邛崍)、燃面(宜賓)、一根面(黃龍溪)、鋪蓋面、麻哥面(武勝);

貴州的豆花面、腸旺面;

按含水量分

目前市售麵條,根據含水量差異,主要分為鮮面、鮮濕面(半乾麵)和掛麵。

(一)鮮面。是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含水量30%左右的生麵條。主要特點是,含水量高、口感好,但保質期較短。一般在超市或菜市場現做現售。 (二)鮮濕面。是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和面、熟化、壓延、切條、切斷、包裝等工藝生產的濕麵條,含水量一般在20%-25%。主要特點是,含水量高、口感好,且保質期比鮮面要長些。

(三)掛麵。是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和面、熟化、壓延、切條、懸掛式烘乾、切斷、包裝等工藝生產的乾麵條。麵條經過乾燥處理,含水量一般低於14.5%。主要特點是,含水量低、易儲存、食用方便。 [4]

外國

意大利的意大利麵、通心粉(通心麵);

日本的烏冬面、日本拉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