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軍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軍區(軍徽)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軍網 的圖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省級軍區,正軍級單位,工作範圍為山東省,2016年由濟南軍區[1]改隸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

山東軍區成立

1941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山東縱隊歸第一一五師指揮。1942年1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將山東縱隊司政機關改為山東軍區司政機關,所屬部隊劃為地方軍。第一一五師統一指揮山東軍區所屬部隊」。但是,由於山東黨的領導人沒有貫徹執行中央軍委上述指示,因而統一軍事指揮問題久拖未決,嚴重影響着對敵鬥爭的開展。1942年3月,劉少奇到山東視察工作、解決問題時決定,山東縱隊司令部與第一一五師師部合署辦公。8月1日,山東縱隊在沂蒙正式改為山東軍區,政委黎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華。山東軍區轄魯中、魯南、清河、膠東軍區,濱海獨立軍分區,第五旅。

1942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1943年3月,第一一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的山東軍區,保留第一一五師番號。第一一五師、山東軍區所屬各旅、支隊番號撤銷,旅、支隊機關和軍區、軍分區合併,主力部隊地方化。部隊整編為13個兵員充實、領導堅強的主力團,其餘編為地方武裝。從此,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戰略方針、軍事建設、部隊指揮等方面,達到了完全的統一,克服了過去在軍事指揮上主力與地方武裝關係上長期存在的不統一、不協調的現象。新的山東軍區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6個軍區。1944年1月,清河、冀魯邊兩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1944年7月至1945年6月,偽軍反正部隊編成4個獨立旅。

新的山東軍區暨第一一五師,由羅榮桓任司令員、代理師長、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李作鵬任參謀處長,呂麟、周賢分任供給部部長、政委,白備伍、谷廣善分任衛生部部長、政委。

下轄軍區

  • 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委羅舜初,轄5個軍分區、3個直屬團;
  • 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王麓水、傅秋濤,轄3個軍分區;
  • 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政委符竹庭、唐亮,先後轄3個軍分區、1個支隊和6個團;
  • 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先後轄5個軍分區、1個海軍支隊和6個團;
  • 清河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委景曉村,轄4個軍分區和1個直屬團;
  • 冀魯邊軍區司令員邢仁甫(後叛變投敵)、黃驊、周貫五,政委王卓如、周貫五,轄3個軍分區、1個團、1個支隊。
  • 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委景曉村,先後轄6個軍分區和2個團。

到1945年8月初,山東軍區轄5個軍區,22個軍分區,3個教導團[2],18個獨立團,24個基幹團,4個獨立旅,2個支隊,1個海軍支隊,113個獨立營(縣大隊),800多個區中隊,總兵力27萬餘人。民兵和自衛隊發展到200萬人。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部隊也發展到10餘萬人。山東軍區的部隊人數占整個八路軍新四軍總數的1/4以上。8年中對敵作戰3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60餘萬人,殲敵人數約占全軍殲敵總數的30%,解放了全省除鐵路沿線少量據點之外的全部國土,創建了全國敵後根據地中唯一保持原省建制的抗日根據地。

視頻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軍區 相關視頻

工程兵首任司令——陳士榘
百戰經典傳奇將軍 許世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