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曲藝雜技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文工團曲藝雜技隊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曲藝雜技隊

建立於;1953年

演出形式;有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快書

介紹;開原市主辦了軍隊曲藝訓練班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曲藝雜技隊建立於1953年,有曲藝演員五名,演出形式有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快書。1952年建立曲藝組,組長劉洪濱。演員發展到九名。[1]

目錄

介紹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即有曲藝演員五名,演出形式有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快書。1952年建立曲藝組,組長劉洪濱。演員發展到九名。這一年,曲藝組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第一屆文藝會演,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作了示範表演。同年,該組隨總政文工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並在北京及遼寧省開原市主辦了軍隊曲藝訓練班。

1953年建立曲藝隊,隊長高元鈞,副隊長劉洪濱,指導員劉學智,教員白奉霖。演出形式增加了相聲、單弦牌子曲、西河大鼓、數來寶、山東琴書,演員增加了相聲、數來寶演員徐乾學、田平,山東琴書演員孫立民,西河大鼓演員孫雅君、趙嵐章等人。1954年曲藝隊與雜技隊合併為曲藝雜技隊。曲藝雜技隊建立以後,工作重點仍是部隊的曲藝普及工作。他們繼續擔任在遼寧省舉辦的曲藝訓練班培訓工作,前後舉辦三期,學員大多數來自志願軍文工團。1953年秋,該隊還承擔了總政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曲藝訓練班的組織工作和培訓工作。這期培訓班重點推廣了山東快書、單弦、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墜子等五種北方曲藝形式。後於1954年又為華東軍區和西北軍區舉辦了山東快書培訓班。曲藝雜技隊通過集體辦班和個別輔導的方法,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曲藝人才,不少演員成為部隊曲藝隊伍的骨幹力量。此外,他們於1954年開始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數期山東快書培訓班,為地方培養了一批山東快書演員。

1955年該隊曾赴福建省、海南島慰問守島軍民,1958年赴朝鮮慰問志願軍、赴新疆慰問邊防戰士、赴黑龍江慰問轉業部隊

教材編寫

曲藝雜技隊在曲訓班的教學工作中對曲藝理論進行探索、研究,撰寫編印了山東快書、京韻大鼓等多種教材

演出作品

該隊創作演出的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偵察兵》、《老將軍讓車》、《長空激戰》、《師長幫廚》,數來寶《青海好》、《人民首都萬年青》,山東琴書《張滿堂探家》,相聲《反擊戰》等節目在全國有一定影響。1958年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1960年參加全國優秀曲藝節目會演。1960年該隊撤銷,成員大部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