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又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試驗訓練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63680部隊)、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位於江蘇省江陰市,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是中國唯一的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單位,也是中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類航天器提供海上跟蹤測控服務,被譽為「海上科學城」[1]

簡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但僅有原子彈而沒有導彈不行,於是先後試驗東風2號、東風3號、東風4號彈道導彈。在此基礎上,又試驗東風5號彈道導彈。東風5號的試驗因為距離遠,不能在中國國土內進行,所以建造航天遠洋測量船並成立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就被提到日程上。1960年代後期,隨着遠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的相繼問世,建立在本國國土上的測控站開始顯得力不從心,錢學森為此提出建立海上測量站。

1965年,開始研究建造航天遠洋測量船的計劃。當時,周恩來兩次主持專委會,專門研究海上測量船問題。1967年7月18日,在國家科委的主持下,正式立項建造航天遠洋測量船,所以該工程稱「718工程」。1975年4月,在江蘇江陰建立基地籌建指揮部。1977年8月、10月,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船、遠望2號船先後建成下水[2]。1977年9月,兩艘航天遠洋測量船部隊組建完成,這是中國第一支航天遠洋測量船部隊。197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試驗訓練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89001部隊,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63680部隊)正式成立,即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1980年初,兩艘遠望號船經多次試航,各類人員就位,各類設備安裝調試完畢。

1980年5月,遠望號船首次遠航,執行第一次東風5號全程試驗任務。1980年4月下旬,兩艘遠望號船,以及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國家海洋局抽調的共18艘艦船及4架直升機組成海上編隊,自浙江舟山出發,經赤道到遠離中國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澳大利亞東北海域布陣。布陣範圍為32海里乘以32海里的方陣。東風5號彈道導彈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準確打到南太平洋東北海域的預定方陣內。這開創了中國在本土以外進行航天測量的歷史,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蘇聯、法國之後第四個具備海上跟蹤測量能力的國家。此後,1988年遠望號船又成功完成了核潛艇水下發射的測控任務。

1990年4月7日,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這是遠望號船首次承擔外國衛星的測控任務。

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航天遠洋測量船能否實施測控的問題一直處於爭論中。遠望號船通過一次次衛星搶救任務,證明了自身的價值。1994年12月2日,首顆東方紅三號衛星升空後旋轉異常,遠望2號船奉命赴預定海域成功組織搶救,實現了中國首次對故障衛星進行手動遙控發令。1997年4月,東方紅三號衛星風雲二號衛星將分別實施再發射,上級首次將控制任務賦予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遠望2號船對風雲二號衛星成功實施「姿章聯控」(即同時控制姿態和章動),這種新技術當時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國掌握。

1995年3月,中國第二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3號船建成投入使用。1998年,國家海洋局原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經中修技術改造,更名為「遠望4號」。

1999年11月,三大洋上的遠望1號、2號、3號、4號船同時在對神舟一號飛船成功實施測控任務,實現了自海上衛星測控到載人航天測控的跨越。2003年10月16日,三大洋上的四艘遠望號船「牽引」着航天員楊利偉成功返回地球。

2007年11月,遠望2號、3號船共同執行「嫦娥一號」任務,牽引着嫦娥一號成功奔月,跟蹤測控距離自7萬公里延伸至40萬公里,這標誌着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成功實現了從航天器地球軌道延伸到月球軌道測控。

2007年、2008年,遠望5號、6號相繼交付使用[3],中國的航天遠洋測控能力由此再上新高。

1989年,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為遠望1號船、遠望2號船分別記一等功。1999年,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為遠望3號船記一等功。2000年,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為遠望2號船記一等功。2005年,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授予遠望2號船「功勳測量船」稱號。

江陰市為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提供了最好的江岸。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也很重視同地方搞好關係,幫助江陰市人民政府大樓、華西村大樓實現了自動化。

在深化國防軍隊改革中,2015年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改隸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視頻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相關視頻

遠望5號船完成海上測控任務凱旋
遠望5號赴太平洋執行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