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普工作委員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普工作委員會,由中國地質博物館發起,於一九八0年五月四日正式成立,掛靠在中國地質博物館[1]

目錄

主要工作內容

統籌規劃和組織地質科學的普及任務;

對各地方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的業務工作,予以協助和指導

負責籌備、組織、舉辦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2]活動,包括每兩年一次總營活動;

組織、參與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協開展的「世界地球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動;

組織地質科普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

相關資訊

我國科學家完整刻畫出全球"氣候心臟"三維熱鹽結構

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暖水區域,可謂全球「氣候心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依託「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項目,完整刻畫出暖池三維熱鹽結構(溫度和鹽度結構),有利於精準預報厄爾尼諾現象及暖池對我國氣候影響,這一項目2日在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元龍介紹,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策源地。暖池的熱鹽結構是維持其表層高海溫關鍵,而其溫度和鹽度的變異則能導致多種重要氣候現象。

「例如,暖池儲存的大量熱水,只要有一小部分流動到東太平洋,就會引發厄爾尼諾現象,改變世界氣候格局。」李元龍說,因此,暖池的熱鹽結構、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具有極高科研價值和現實意義。

據了解,以往科學家對暖池結構的認識主要局限在表層溫度的「准二維」分布,但對于海面以下的深層結構和鹽度結構並不了解,也就無法深入理解暖池高海溫的維持機制和引起氣候變化的原理。

自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利用潛標對暖池核心區域進行了全深度觀測,獲取了溫度、鹽度和海流的連續觀測資料,在暖池內部發現並命名了新的水團「北太平洋熱帶次表層水」,並發現了豐富的中小尺度(直徑小於1000公里)熱鹽結構,從而完整刻畫出暖池的三維熱鹽結構。

李元龍說,根據大量觀測數據和暖池三維熱鹽結構分析,科研人員發現,除了溫度,暖池鹽度對厄爾尼諾現象發展有重要影響。如果暖池鹽度偏低,有利於厄爾尼諾現象形成和發展;如果鹽度偏高,則不利於其形成發展。

科研團隊還發現,如果暖池增暖,在西北太平洋會形成氣旋式大氣環流異常,會迫使我國東北地區的乾冷空氣移動到廣東、廣西一帶,造成華南地區秋季嚴重乾旱。

根據以上科研成果,科研團隊發展出了新型氣候變化預報系統,顯着提升了我國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預報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