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政協重磅調整 傳遞了哪些信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態環境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國政協重磅調整 傳遞了哪些信號1月18日,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公布,名單中新出現了「環境資源界」。這是自1993年第八屆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以來,全國政協首次出現新增界別。[1]

根據名單,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共設置34個界別,委員共計2172人,其中環境資源界有85位委員,在34個界別中屬於人數較多的一個。

此外,地方政協也已經對界別設置進行了相應調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的新一屆政協委員名單中均增設了「環境資源界」或「資源環境界」。

數位受訪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不僅順應了我國對環境資源的新認知,也是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耕地及能源安全的必然舉措。

委員來自眾多領域

全國政協增設「環境資源界」的籌備工作從2020年就已經開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是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的委員,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增加了40多名委員,他是其中一位,而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新增委員的目的之一,便是為了籌建環境資源界別。隨後,「積極推進增設資源環境界別的後續工作」被寫進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2020年工作綜述。

全國政協的85名環境資源界委員中,多名委員為連任,此前分散於其他界別,如科學技術界、農業界、九三學社等。這些委員的相同之處是,他們幾乎都曾提交過與環境資源相關的提案,例如童金南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科學技術界的委員,他提交的第一份提案與漢江環境保護有關,後續也曾提交過多個與生態環境治理相關的提案。

據《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環境資源界85名委員的背景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水務、城市規劃、海洋、林業、地質、化學、古生物、建築、氣象、交通、法學等多個領域。

環境資源界的委員中,四成以上是具有上述領域背景的官員,包括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馬建華、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何廣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廳長葉敏、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等。

85名委員中還有三成以上是具有上述領域背景的專家學者,包括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浙江大學副校長吳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等,其中還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另外,大約兩成委員來自能源化工企業,包括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中國中化董事長李凡榮、中國海油董事長汪東進、國家電投董事長錢智民、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華能集團董事長溫樞剛、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中國稀土集團董事長敖宏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旭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環境資源界的85名政協委員,絕大多數在相關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有些是在學術研究方面,有些是在實踐方面,這能讓他們在環境資源這個界別下更好地履行參政議政職責。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維宸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環境資源界的委員有不少在一線工作,他們能提出更合理的建議,「甚至有可能達到一種效果,就是在會議探討過程中,一些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工作落實得更快」。

童金南說,自己作為地質學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一直對環境問題比較關注,過去在全國政協委員的小組討論會上,自己經常從地質學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未來履職中,他會關注如何在環境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間實現平衡,「例如我曾經在小組討論上談過一個問題,現在的河湖治理把很多江灘、河灘都變成了岩石灘、水泥道,看似環境變好了,但是泥灘沙灘里的生物沒法活了。這不是生態保護,而是一種生態破壞。這也是我未來會關注的問題之一。」

新界別是時代發展的應時之舉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全國政協新增環境資源界這一界別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應時之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全國政協設立環境資源界,表現出國家層面對環境資源的高度重視,「這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國注重規模數量型的經濟增長,後來要實現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環境資源保護就變得極為重要。」汪玉凱認為,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環境資源受到高度重視是必然的趨勢。

汪玉凱說,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表明我國對環境資源的認知已經到達新境界。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尚沒有意識到破壞環境和過度消耗資源問題的嚴重性,而當前,無論是我國的最高決策層還是公眾,對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已經上了幾個台階。

如何順應認知的升華,則需從各個方面發力。例如加強環境資源方面的機構設置,組建了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把過去環保和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職能進行集中,從政府部門的組織架構上,加強對環境和資源方面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職能由過去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新增了「環境保護」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的國家總體戰略布局。全國政協新增環境資源界別正是在適應這個趨勢。

在張維宸看來,環境資源界的設立也是任務使然,「從國際國內的形勢來看,無論是碳達峰、碳中和,還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能源安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政協需要設立一個這樣的界別」。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於1998年3月成立,是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的九個專門委員會之一。張維宸說,這些年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意識到環境和資源方面人士分散在不同界別中,導致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較為分散,因此強力推動環境資源界的設立。此後,這些政協委員的發聲能夠更集中,履職更有力。

政協界別的調整和優化

實際上,全國政協的界別已經經過多次調整,包括增加界別以及對一些界別進行更名。地方政協界別的設置則基本上參照全國政協。

1988年3月,全國政協六屆十七次常委會會議期間,「界別」這一提法首次出現。在此之前,全國政協的組織設置一直用「參加單位」來表述。2004年3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修正案,政協章程第一次正式以「界別」來指稱所有的政協參加單位。

第五屆全國政協取消了「合作社」界別,增設了「體育界」。第六屆全國政協增設了「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和「港澳同胞」兩個界別。第七屆全國政協設有31個界別,屆中增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後共32個界別。第八屆全國政協將「港澳同胞」分為「香港同胞」和「澳門同胞」,還增設了「經濟界」。第九屆全國政協對5個界別的名稱進行調整,其中「對外友好團體」改為「對外友好界」,「社會救濟福利團體」改為「社會福利界」,「少數民族」改為「少數民族界」,「香港同胞」改為「特邀香港人士」 ,「澳門同胞」 改為「特邀澳門人士」。第十屆全國政協對兩個界別更名,「農林界」改為「農業界」,「社會福利界」改為「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

劉旭濤說,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政協主要是以黨派、團體、地域、民族、宗教為界構成,但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僅有這些界別已經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會不斷調整。

中共中央的文件也體現出對政協界別調整和優化的重視。2006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第一次將突出界別特色明確為政協自身建設的特有內涵。2015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提出,「在條件成熟時對政協界別適當進行調整」。2019年,中共中央《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再次提出,要「優化界別設置,增強界別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願望訴求」。

除了增加環境資源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界別的調整還包括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兩個界別合併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一個界別。

劉旭濤指出,政協界別的調整是根據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來進行的,有的以行業作為邊界,有的以專業作為邊界,這些調整也讓政協能夠與時俱進地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不過,他也指出,政協委員履職時,「跨界」是正常的,並倡導政協委員開展「跨界別」活動,例如隸屬科技界別的政協委員可以參與其他界別的有關科技領域的調研、提案和建議等,「實際上,界別更多還是搭建一個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平台,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發於2023.2.6總第1078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全國政協緣何新增「環境資源界」[2]

記者:張馨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