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林業科學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業科學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沙林中心)。是根據1978-1985年全國科技發展綱要精神,於1979年經國家農委、科委批准成立的十一處農林牧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之一,主要任務是:研究解決乾旱區林業建設中有關科學技術問題,運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中間試驗,以取得大生產的設計數據及參數,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創造成套經驗。

研究成果

沙林中心成立30多年來,先後承擔和參加國家及林業部(局)重點攻關、國際合作等課題102項,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成果12項(次),獲國家專利[1]10項,在各種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參加專著編寫3部。十二五」期間,中心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撐專題、林業公益專項、科技推廣等項目15項,與我院荒漠化所、林業所等單位協作17項,合同經費900餘萬元。

大範圍綠化工程對荒漠環境質量的作用

由中國林科院林業所主持,沙林中心參加完成的國家攻關項目。建成了1486.6hm樹種豐富、結構多樣、功能較為完備的人工綠洲科學試驗基地,對人工綠洲與荒漠間的環境關係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形成了以下關鍵技術。一是荒漠區實施以林為主的生物產業開發建設的系統規劃、科學管理技術;二是荒漠區人工綠洲與荒漠環境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區域開發過程中的環境評價技術;三是荒漠土地資源開發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綜合分析評價技術。

該項目首次研究了以林為主的大範圍綠化工程在荒漠土地資源開發中改善區域環境的數量化指標和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這為我國西北荒漠土地資源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為評定我國「三北」防護林建設的生態效益提供了標準。該成果1990年被林業部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1991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沙棘遺傳改良系統研究

該項目是從1986年開始,由中國林科院林業所主持、沙林中心參加完成的,該成果1996年獲得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沙林中心沙棘育種基地為該項目核心實驗點,是全國沙棘聯合選種試驗保留試材最全、鑑定品種最多的核心試點,也是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品種最全沙棘育種基地的試點之一。建成了沙棘基因庫、多目標育種園、繁育場,總面積200畝。目前推廣的主要品種有烏蘭沙林、桔豐、桔大、草新1號、草新2號、森淼、紅霞、烏蘭蒙沙8個品種。沙棘良種已推廣到全國十三個省、市、自治區,提供優良無性系種苗15萬株,優良實生苗50萬株。為沙棘在全國各地的大面積良種化繁育、造林作出了巨大貢獻。該項目除積極推廣現有品種外,目前正致力於通過雜交育種和放射育種培育,性狀更為優越的新一代生態經濟型沙棘良種。

關鍵技術及創新點:⑴ 用標準地法研究性狀變異:通常所用的模式描述法難引入「量」和動態概念;本課題用標準地法在全分布區擇點進行調查分析,效果甚佳。即知變異全貌、性狀相關,也知種群結構與種群變異,為劃分生態-地理型和種質資源類型、選擇採種基地提供了依據。⑵多功能育種園:本課題未走常規程序, 選優後即子代測定,經配合選擇轉為去劣種子園和育種群體基因庫,同時為二園采穗圃和雜交育種場。⑶引種時,引入種子,觀其分化, 擇其良者用於生產。⑷ 環境效益指數:環境效益由生物量及其存在形式決定。已證明:環效指數與根系狀況相關,能代表總體。可以認為,該公式就是表達生物量空間存在程度的,可用以比較環境效益高低。⑸選育良種的同時組建雙主線群體,為高世代多目標育種做好準備。

烏蘭布沙漠防風固沙林體系優化模式的選定與實驗示範區的建設試驗

該項目由中國林科院林業所主持、沙林中心參加完成的,1993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是國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關的子專題的研究內容。為了尋求適於烏蘭布和沙漠地區的防風固沙林最佳模式,1986-1990年,對樹種選擇、配置類型和防風效益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流沙地立地環境條件,確定了適宜優化模式林的樹種和不同地類的優化配置類型,並根據當地自然特點,風沙活動和水資源等,提出固沙片林、窄帶多帶式和喬灌結合寬帶式等防風固沙林優化模式。在同類研究中達國際先進水平。

「三北」防護林體系和植被變化監測系列技術

該項目由中國林科院資源信息所主持,中心參加的國家攻關課課題,1999年獲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三北」地區的三個縣級典型區之一——乾旱荒漠區內監測植被變化,土地利用變化和環境變遷,為遙感動態監測提供系統的材料,在三北地區進行資源管理、規劃和決策提供了系統技術。

優良薪材樹種選種、薪材林栽培經營技術的研究

沙林中心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1992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在全國範圍內分彆氣候帶和地理類型區共設13個試區26個試驗點,首次對薪炭林引種、選種、栽培經營及多效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引種試驗主要集中在南海沿海和長江以南各試區,共引進國內外優良薪材樹種83個,其中有40個引種成功,具有生長穩定、速生、高產、萌芽率強、熱值高等特性;選種試驗是在各試區對123個傳統薪材樹種和鄉土樹種,依據薪材特性篩選出60個種符合最佳薪材樹種要求;栽培經營試驗是以密植超短輪伐期為主,擺脫傳統經營方式,提高了薪炭林的生物產量達3~5倍,即沿海30~50t/hm·年,西南、華中10~18t/hm·年,西北5~7t/hm·年。此外,對薪炭林的生態經濟效益進行了測試和分析表明,除提供薪材外,部分地還可提供小徑材、飼料等,比單一經營提高經濟效益4.5~11.3倍。應用該項成果共營造各類試驗林、示範林1134hm,已在四川、安徽等地推廣8萬hm,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先進性。該項成果在當前我國薪炭林研究中居領先地位,達到了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關鍵技術及創新點:⑴研究覆蓋面大,為薪炭林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成套的實用技術和理論依據,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薪炭林綜合性試驗,並且試驗示範與推廣相結合;⑵從國內外引種成功40個樹種,從鄉土樹種中選出60個最佳樹種;⑶薪炭林栽培經營試驗擺脫了傳統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樹種的速生性和萌生能力,採用密植超短輪伐方式,使之獲得高產,較一般經營的薪炭林縮短採薪時間2~3年,生物產量提高2倍以上。

鹽漬化沙地適生樹種選擇及抗逆性造林試驗

沙林中心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該項目1993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試區地域遼闊,橫跨西北乾旱區4個自然地理帶,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協同攻關,採用多次重複嚴格的科學試驗方法,對「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中最關注的檉柳屬、沙拐棗屬、沙區飛播主要灌木岩黃芪屬以及樟子松[2]等60個種(型),進行了抗逆性、生物量等諸因子測試。將多項、單項研究與總體研究相結合,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從不同地域篩選出適宜輕、重鹽土上造林的優良檉柳各3種,固定流沙優良沙拐棗3種,依據物種的生物、生態學特性,採用仿生原理,提出流沙地直播沙拐棗和插穗保濕技術,重鹽鹼地上開溝深栽、圍梗蓄水,鹽漬化土上鋪地膜等配套造林技術。上述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快速有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對沙拐棗屬和檉柳屬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關鍵技術及創新點:⑴篩選出沙拐棗良種3個,其中最好的東疆沙拐棗是新發現的我國特有種,掌握了催芽技術和最佳灌溉量,創造了流沙地直播和插穗保濕技術;⑵篩選出生物量大、適宜中度鹽土生長的檉柳良種、重鹽土上生長的良種各3個及其育苗技術,提出開溝再深栽、夏洪圍梗蓄水和開溝蓄水等造林方法,突破了不毛之地重鹽土造林難關,已大面積推廣,並受到非洲、前蘇聯等國的重視。⑶首次提出樟子松的適生指標、範圍和在鹽漬化土上引種栽培技術;⑷劃分了岩黃芪屬種,建立了優良種質資源庫,為今後飛播和有區別開發利用岩黃芪提供物質條件;⑸首創了水培法測試植物抗鹽性,比以往土培、沙培有許多優點。

參考文獻

  1. 國家專利申請流程是怎樣的? ,搜狐,2019-07-09
  2. 樟子松是什麼?,搜狐,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