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前身為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於1984年9月成立。2016年初,中國林學會正式批准造林分會更名為森林培育分會,同時授予森林培育分會「優秀分支機構」稱號。

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的宗旨是:聯合全國森林培育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行政事業單位,緊緊圍繞我國森林培育行業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1],活躍學術思想,促進森林培育領域的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智囊團作用,積極探索決策諮詢工作新路子,拓寬決策諮詢新領域;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將森林培育科學理念深入大眾;促進多方合作交流,建立全國森林培育協作機制及體系,使森林培育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占領新的制高點。分會現已形成一年一度的品牌學術交流活動「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積極配合中國林學會的中國林業學術大會、中國科協年會、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中國林業青年科技論壇等活動。

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的工作目標是:在中國林學會的領導下,緊密團結和充分依靠全體會員,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創新學術年會工作,保持品牌活動高質量開展;積極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拓展學術服務新領域;積極針對國家森林培育熱點及焦點問題建言獻策,着力將森林培育分會建設成為在森林培育領域內能夠「擔重任、辦實事、促發展」的組織,共同為推動森林培育發展,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做出突出貢獻。

相關資訊

貴陽論道 共謀發展——貴州大學成功承辦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暨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高峰論壇

2018年11月4-7日,由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主辦,貴州大學林學院和貴州省森林資源培育與環境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第十八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暨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高峰論壇」,在貴陽市貴州飯店成功舉行。會議主題為「新時代森林培育」,議題包括「新時代」森林培育的任務及在促進「兩山論」實現中的作用,「新時代」的人工林、天然林、林木種苗及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理論與技術。

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北京林業大學沈國舫院士,中國林科院院長、張守攻院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趙良平司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幸良研究員,貴州大學王紅蕾常務副校長,貴州林業廳向守都副廳長等領導及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63個單位共31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森林培育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林業大學馬履一教授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王紅蕾常務副校長、陳幸良秘書長、向守都副廳長分别致辭,張守攻理事長介紹了會議籌備情況,張建國副理事長通報了分會第六屆理事會青年理事的推選情況,並現場表決產生了48名青年理事。沈國舫院士為12名獲得「沈國舫森林培育獎勵基金」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頒發了證書和獎金。

會議邀請沈國舫院士、張守攻院士、趙良平司長、馬履一副理事長、丁貴傑教授為大會作了特邀報告。沈院士的報告以《中國的人工林—肩負生態和生產的雙重使命》為題,回顧了中國人工林培育的歷史,介紹了人工林培育現狀、人工林培育和生態保育修復、人工林培育和和林產品提供、人工林的成就、教訓與展望。

理事長張守攻院士以《關於森林培育學科發展的三點思考》為題,提出目前創新研究必須考慮學科融合,常規育種在森林培育科研創新中起非常關鍵作用;並對大數據分析方法在森林培育理論和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進行了展望。

國家林業與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趙良平司長指出目前國家及地方十分重視國土綠化工作,「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成為熱潮;「增量、提質、保護」是當前國土綠化的三大任務,應通過工程造林、義務植樹、部門綠化、社會造林四條途徑加以實現;分析了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提出「應綠盡綠」、「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數量和質量並重」、「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道路」、「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等原則。

北京林業大學馬履一教授分享了奧地利森林經營的實踐經驗,提出我國林權改革中森林經營管理必須由專業人員負責,強調我國應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及木材等林產品生產,實現農區、林區振興和小康。

貴州大學林學院丁貴傑教授作了題為「人工林質量精準提升若干問題思考」報告,分析了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存在的問題,介紹了我國在這方面的主要成功經驗和做法。特別是在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如何全面深刻理解「精準」二字的內涵,如何做到按培育目標、主體功能及發育階段精準施策?以及轉變經營理念,完善相關技術等方面,提出了很好建議。

5個特邀報告和23個學術報告異彩紛呈,展示了森林培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既有論森林培育規則的嚴肅性與靈活性、林木施肥發展趨勢等的宏觀報告,也有在馬尾松[2]、黑松、毛白楊、毛竹、油茶、楸樹、青錢柳、望天樹等樹種培育上的最新進展,在林地施肥和灌溉、土壤微生物、根系構型、開花結實、遺傳多樣性、貝葉斯生長模型等領域有了許多理論和技術的突破,內容十分豐富。與會代表積極交流,對報告中涉及的科學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閉幕式上,39名優秀論文及11名優秀報告獲得者上台領獎。沈國舫先生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創新研究成果,勉勵大家要進一步理論聯繫實際。馬履一副理事長代表森林培育分會在閉幕式上作了總結講話,他首先對本屆學術研討會內容做了高度概括,其次對各方進行了致謝,感謝貴州大學對會議的支持,感謝研究中心和林學院各位老師為會議做出的奉獻和艱苦工作,感謝各位與會專家和學者的積極參與,特別感謝沈國舫先生以85歲高齡全程參加了學術會議。會議達成了「新時代要更加重視多功能森林培育,更加注重國土綠化及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生態、生產與民生功能」的共識。

會後,與會代表冒着小雨前往建場60餘年,有着和塞罕壩同樣奮鬥歷程的貴州龍里林場--貴州大學林學院長期科研試驗基地和本科教學實踐基地進行考察。會議代表們考察了馬尾松大徑材人工林,脂材兼用濕地松人工林改造為與閩楠、紅豆杉混交的復層異齡混交林,以及珍貴闊葉樹種種質資源庫等。

與會領導和代表一致認為,在研究中心全體老師和林學院部分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的舉辦了一次參會代表最廣、參會單位和代表人數最多的學術盛會,這是一次有收穫、有思考、有創新的學術研討會,大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