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田地質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煤田地質學》,研究中國煤田地質和聚煤規律的專著。全書由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煤炭系統其他有關院校、科研、生產單位人員組成的編寫組撰寫而成。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分上、下2冊,共約100萬字。上冊由楊起、韓德馨主編,1979年出版;下冊由韓德馨、楊起主編,1980年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上冊煤田地質基礎理論,40萬字;下冊中國聚煤規律,60萬字。全書的英譯本已完成,即將由德國Springer-Verlag出版社在國際發行。上冊10章,第1—3章論述了成煤作用、煤的宏觀和顯微岩石組分和類型,物理化學和工藝性質、煤的工業分類和綜合利用。第4章介紹了煤層的形成及厚度變化的原因。第5、6章介紹了含煤建造的岩性特徵、沉積相、旋迴結構、古地理類型及伴生礦產。第7、8章論述了聚煤盆地的形成、按古構造性質的分類、同沉積構造和聚煤盆地的發展和演化,以及富煤帶的形成和控制因素。第9章闡述了煤化作用的指標,分析了煤化作用發生的原因和煤變質作用類型。第10章介紹了瓦斯和地熱。下冊第1章概述了中國主要構造體系與各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第2章敘述了中國的聚煤期和代表性植物群、古氣候,按聚煤期分別編制了全國主要含煤地層對比表。第3—7章按大區論述了中國主要聚煤期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含煤建造的岩性特徵、沉積相、聚煤古地理和古構造條件,探討了聚煤盆地類型,並介紹了中國各主要煤盆地的沉積、構造和煤層、煤質特徵,此外還對早古生代煤和第4紀泥炭的成因、分布和特徵作了分析。第8章闡述了中國煤變質帶分布和煤變質原因,強調了深成變質作用的普遍意義,對熱源進行了分析。最後在結束語中概括了中國各主要聚煤期聚煤作用的盛衰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全書實際資料豐富,內容涉及到煤田地質各領域中主要的學術問題並提出了見解,在構造分析中運用了地質力學的觀點,反映了70年代末中國煤田地質的水平。本書曾獲1982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作者簡介
楊起(1919—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韓德馨(1918—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兩人均長期從事煤田地質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中國煤田地質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