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下轄機構。

機構簡介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前身為1993年在吳征鎰院士提議下成立的所級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開放研究實驗室,於2006年12月進入院重點實驗室行列,曾用名「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2013年4月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議審議批准更為現用名,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以生物多樣性、生物地理及系統演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將生物多樣性高度富集的我國西南和喜馬拉雅地區作為重點研究區域,緊盯東亞植物區系中的重要關鍵類群,整合植物系統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學[1]、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等多學科,開展生物多樣性形成與演化、生物地理格局成因和適應性進化等研究,揭示東亞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機制,為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和保護做出重大貢獻。在突出特色研究所定位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着力開發建設生物多樣性大數據應用平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諮詢及評估的應用服務,努力推進基礎研究向科技應用領域的深入拓展。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共發表論文178篇,其中SCI論文144篇,發表在JCR Top 15%期刊論文30篇;出版專着4部。新增科研項目45項,總經費1.216億元。全球首個蔥屬專類園——全球蔥屬植物園,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啟動建設。《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由雲南省環保廳聯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共同發布。「中國植物DNA條形碼研究」和「重要野生蘑菇的系統親緣、多樣性與新資源研究」項目成果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下設6大研究團隊17個創新研究組;擁有中國第二大標本館(KUN),館藏標本達150萬號;建有植物分子生物學、細胞學、形態學和古生物學實驗支撐平台。現有科研和支撐人員90人,其中研究員13人,副研究員26人,高級工程師[2]及高級實驗師8人。現有在站博士後9人,在讀博士研究生50人,在讀碩士研究生50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