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於2008年通過中國科學院評估,成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始建於2003年12月,為湖南省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同時掛農業生態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牌子。
機構簡介
重點實驗室現任主任為謝永宏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傅伯傑院士。在依託單位「人才戰略計劃」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着的階段性成果。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120人,擁有研究人員99人,技術人員20人,財務1人。固定人員中正高級40人,副高級59人。擁有院士1人,傑青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名,優青2人。現有流動人員315人,其中特聘研究助理13人,博士後12人,在讀研究生290名,其中我所獨立培養研究生[1] 170名(博士研究生93名,碩士研究生77名),聯合培養研究生120名。另外實驗室還聘請了國內外10名傑出專家作為本實驗室客座研究員,開展合作研究。
實驗室設立亞熱帶農田生態系統過程、亞熱帶農牧複合生態系統過程和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機理3個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包括亞熱帶三大類型區農業生態系統格局、關鍵物質循環調控與區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優化模式、區域退化農業生態系統修復與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水稻和玉米等作物耐逆境脅迫的分子生態學機理與雜種優勢利用、農業動物高效優質生產模式及環境安全控制技術等重點領域。
實驗室目前擁有穩定性同位素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液相色譜儀[2]、氨基酸分析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細胞代謝呼吸動態分析儀、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步入式植物生長箱等儀器設備,總價值1.12億元。實驗室建有GIS與遙感應用室、物質循環室、動物養殖環境室、作物分子生態室等專業實驗室,並與研究所桃源站、環江站、洞庭湖站和長沙站四個野外實驗台站(其中桃源站、環江站為國家站和CERN站,洞庭湖站為CERN站,長沙站被中科院優先推薦為國家站,並成為中科院院級站)和亞熱帶生態數據中心緊密合作,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研究支撐體系。實驗室所有設備實行室內外開放共享,大型儀器納入中科院儀器共享管理網絡系統、湖南省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台,所有用戶均可在線預約使用。
重點實驗室近5年先後實驗室共承擔各類科研任務536項,到位總經費3.97億元: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973」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基金重大科研儀器項目和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27項;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中科院STS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和中國科學院「BR計劃」項目等院級項目107項;湖南省/廣西區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創新群體等地方重大項目,以及大中型企業委託研發等橫向項目203項。
研究成果
近5年重點實驗室取得了一批對區域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有重大貢獻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2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湖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966篇,其中SCI收錄671篇,主編或參編專着9部,授權專利86項(含國際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着作權2項),獲湖南省審定的水稻品種5個,玉米品種1個(中科玉919),研製改裝實驗設備/系統等8台/套。
運行機制
實驗室實行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通過舉辦論壇、學術研討會,互訪、出國進修和培訓等各種活動加強與國內外學者的交流和深入合作。先後與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河濱分校、佛羅里達大學、德州農工大學、堪薩斯州立大學、英國班戈大學、阿伯丁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曼尼托巴大學、貝塔大學、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等學術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實驗室每年發布開放課題指南,圍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選擇支持對象。
參考文獻
- ↑ 考上研究生,原來好處這麼多!,搜狐,2022-01-30
- ↑ 液相色譜儀由什麼系統組成?一文帶你秒懂,搜狐,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