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常熟農業生態實驗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常熟農業生態實驗站建於1987年6月,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實驗站位於長江三角的洲腹地江蘇省常熟市辛莊鎮(北緯31°33′,東經120°42′),是中國生態系統[1]研究網絡的基本台站。本站是中國科學院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從事農業、資源、生態和環境研究的重要試驗基地,傍205省道,北離常熟市10公里,南距蘇州市30公里。
機構簡介
面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發展、資源環境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常熟站將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圍繞着監測、研究和優化模式的示範開展工作,把常熟站建成區域生態環境要素長期定位監測和數據積累的重點站;區域生態環境過程及其機理的野外研究試驗基地;國民經濟建設中農業、生態、環境方面關鍵問題和新技術的研究試驗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的集成和優化模式的示範基地。
本站將按<<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章程>>的規定進行管理和運行。站實行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站長負責制,在運行方式上,採用開放、流動、競爭機制,除設立部分管理和研究崗位外,主要通過吸引客座研究人員、研究生來站工作,對自帶課題、經費和儀器設備來站工作的學者,本站將優先提供試驗場地、試驗條件和研究助理。
常熟站宜興基地位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渭瀆村,北緯31°16',東經119°54',東距太湖西北岸僅1 km,距離南京約150公里。年平均氣溫15.7 oC,年降雨量1177 mm。主要針對農田氮磷遷移轉化規律、農田面源污染防控技術、農田固碳減排綜合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型肥料農業環境效應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綜合研究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各亞系統中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探索生物―土壤―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協調,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的多種優化模式;研究土壤質量演變規律以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技術措施。為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食物安全、土壤生產力提高與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依據。也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提供水、土壤、氣侯與生物等方面的長期監測數據,為研究國家尺度,乃至全球範圍的生態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
主要研究方向
1.生態環境相關要素(包括水、土、氣、生)的長期定位監測、基礎數據的積累與區域生態環境演變趨勢分析和預測。
2.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提高生產力的途徑。
3.設施農業的理論及相關技術。
4.高產、高效、優質農業技術體系的開發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優化模式的構建與試驗示範。
5.農業面源污染(農用化學品、畜禽糞便、鄉村生活污水)的綜合治理。
6. 城郊型高效農業生態模式。
7.稻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規律及減排機理研究。
8.農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
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農業持續發展、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及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依據。
支撐條件
常熟站站區有基礎設施良好的試驗用地60畝,建有自動觀測、記錄氣象站、農田氣候觀測場、大型排水採集器、農田生態環境要素綜合觀測場、長期採樣地及半溫控溫室1400M2等田間研究觀測設施。
擁有工作生活用房1200M2,有各類常規分析實驗室、樣品處理室、生物室、儀器室、計算機房及展覽室,並配備氣象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氧彈熱量計、CO2分析儀、TDR水分測定儀、Smachem140全自動化學分析儀、元素[2]分析儀、植株水勢測定儀、自動滴定儀、球形研磨儀、葉面積儀、微波消解爐、高精度天平、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常規分析和監測儀器近30台,還有SUN工作站、快速的網絡系統。交通備有考察車2輛(商務別克,7人座,北京現代3,5人座),田間耕作小型拖拉機4台、試驗專用脫粒機4部。並設有招待所(電視、空調、淋浴等設備齊全)、餐廳、會議室、娛樂室,可供25~30人的工作和學習。
常熟站宜興基地始建於2002年,作為「十五」863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河網區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術」的野外試驗與技術研發基地,一直延續至今。常熟站宜興基地安裝了Eigenbrodt自動乾濕沉降儀、NL-5+自動氣象站,建設了40 m2工作用房和供電專線等基本設施。目前共有實驗地30餘畝,擁有農田氨揮發、溫室氣體排放、淋洗、徑流、同位素示蹤、15N肥料包膜造粒、新能源秸稈炭化、田間試驗模擬系統、固廢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觀測、製造技術與裝備。
參考文獻
- ↑ 為什麼說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呢?,搜狐,2022-04-07
- ↑ 【元素】這就是中國元素(收藏),搜狐,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