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企業標誌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位於北京市,始建於1956年,於2004年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大型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基地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的核心機構,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航天空氣動力學研究機構。院長胡梅曉。

根據官網顯示,截至2020年3月22日,研究院有在職職工4000餘人;擁有技術先進、配套齊全的風洞、電弧加熱器和電弧風洞等專用試驗設備三十座以及與之配套的先進的測控系統。

研究院主要從事從事航空航天飛行器研製所需的大量氣動力、熱研究工作,業務範圍涵蓋飛行器空氣動力綜合技術研究、空氣動力技術應用與試驗、空氣動力相關設備設計製造等多個領域。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

簡稱:CAAA

屬性:航天空氣動力學研究機構

現任領導:院長:胡梅曉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雲崗西路17號

外文名: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

創辦時間:1956年

主管部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

機構代碼:83277

歷史沿革

追本溯源

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來到北京西郊原解放軍第466醫院的小禮堂,宣布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

1957年11月,國防部五院成立兩個分院,一分院設立了8個研究室,其中第三研究室是空氣動力研究室。

1964年12月26日,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決議,服務於七機部的研究所,統一以「7」開頭,由原空氣動力研究室發展成為701所,即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

其後七機部又經歷了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及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的階段,直至1999年,組建成立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開拓發展

2003年,力學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立。

2004年,在專業調整後,在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基礎上,設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即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

2007年11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特種飛行器總體技術設計部(十一部)由原國防科工委批覆成立。

2008年,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被列為航天科技集團八大科研生產聯合體之一,同時作為無人機產業發展的牽頭單位被集團公司列入未來的發展規劃。

2009年2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空氣動力實驗與工程應用研究所(第二研究所)成立。

2010年4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風洞工程技術研究所(第三研究所)成立。

2012年8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技術基礎研究所(第四研究所)成立。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設有3個研究所、1個設計部、3個科技公司。

研究所:空氣動力理論與應用研究所(第一研究所)、空氣動力實驗與工程應用研究所(第二研究所)、風洞工程技術研究所(第三研究所)、技術基礎研究所(第四研究所)

設計部:特種飛行器總體技術設計部(十一部)

科技公司:航天神舟飛行器有限公司、航天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易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8]

人員編制

截至2017年9月,研究院有在職職工2000餘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300餘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名,國家級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34名,享受國務政府特殊津貼人員43名。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李鋒、胡曉峰等

設備資源

截至2011年12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具備CFD模擬能力,擁有低速、亞跨超、高超聲速風洞、電弧加熱器和電弧風洞等專用試驗設備二十五座以及與之配套的測控系統,建成了1.2米量級地面模擬試驗設備體系。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7年9月,研究院獲部級以上成果獎231項,其中國家發明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部級成果一等獎10項,還擁有千餘項國家發明專利,近五年承擔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武器裝備預研項目等國家級科研課題四百餘項,每年科研經費及經營產值40多億元。

空氣動力技術方面,「十一五」期間每年承擔科研項目100多項,風洞試驗2萬多次。五年間共計申請專利183項,獲得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獎13項,發表論文267篇,出版專業著作4部。

在特種飛行器研究領域,自主研製開發多種類特種飛行器系統,包括:超近程無人機、近程無人機、中高空遠程無人機、大型長航時無人機、小型近程導彈、地效飛行器和氣墊船等。

在環保工程方面,「十一五」期間,累計承擔了28項大中型工程項目,合同額連續幾年呈跨越式增長,累計實現收入6億元。

在測控技術方面,常規傳感器產品實現了從元器件向系統級的轉化:成功研製的光纖傳感技術代表了未來傳感器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物聯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自主研製的集探測、傳輸、信息交互於一體的光纖周界入侵報警系統獲得了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認證證書、北京市金橋獎和9項專利,並成功應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成功開發的多位影像系統作為花樣游泳比賽技術仲裁委員會專用設備,成為國家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專項列裝器材,並參加了第八屆亞洲游泳錦標賽和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等重大賽事的服務工作。熱能技術應用形成了爐窯燃燒CFD模擬技術、等離子加熱整套設備應用、等離子/小油槍煤粉鍋爐點火與穩燃技術應用三個方向。

學術期刊

《氣體物理- 理論與應用》(簡稱《氣體物理》)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主管,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主辦,經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核准的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刊登內容包括:(1)氣體運動學、動力學現象;(2)流動穩定性、分叉、轉捩及湍流;(3)氣體微觀動力學;(4)化學/熱平衡、非平衡流動;(5)燃燒、爆炸、爆轟、爆震;(6)稀薄氣體、等離子體、電磁流動;(7)氣液、氣固兩相及多相流;(8)生物飛行動力學;(9)氣動光學、聲學、熱力學、彈性力學等;(10)其它氣體物理相關理論與應用。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9月,研究院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流體力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飛行力學、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航空宇航控制技術、航空宇航材料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9月,研究院擁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8名。

截至2011年底,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累計進站11人,出站8人,在站3人。

截至2012年9月,研究院研究生部共有在讀研究生51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28名。

培養模式

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第1年學位基礎課在湖南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代培,第2年起回院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學位論文研究;在學期間免除所有培養費用,基礎課期間享有助學金,論文期間享有助學金及多項補助,每個導師會在年底給予數額不等的獎金;就讀期間安排優秀碩士研究生進行為期6個月至1年的公費出國學習。

獎助措施

截至2012年1月,集團公司的優秀畢業研究生獎學金分為優秀畢業博士研究生獎和優秀畢業碩士研究生獎,每年在集團公司總部經無記名投票差額評選出若干名獲獎博士生和碩士生(2010年度這兩個獎項的獲獎名額分別為5人和10人,獎金額度分別為4000元和3000元),每年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在這兩個獎項評比中各有1名候選人名額,連續8屆全部推薦候選人均獲獎。

航天航空教育科研獎學金由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吳鎮遠先生資助,每年11-12月份在上一學年度的畢業生中評選出3名榮獲「優秀碩士生獎」,每人獎勵2000元。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院統一使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標誌。

標誌以直線、圓、字母為設計元素,以「箭頭」為設計主題。

箭頭象徵航天產品沖天而起,體現航天主業特徵,同時也寓意航天人奮發向上和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箭頭又像一個「人」字,寓意集團公司以人為本、團結協作的理念。

三個同心圓象徵三個宇宙速度,傳達出航天的產業特徵,同時三個同心圓由內而外圓環線條粗細、薄厚漸變,表現集團公司不斷開拓、發展、壯大的勢頭。

中文簡稱(即「中國航天」)和英文簡稱(即「CASC」)的字體,是以大黑字體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專用字體。中英文簡稱字體一般與標誌組合使用,以達到整體協調的作用。

精神文化

航天傳統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

「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載人航天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

現任領導

院長、黨委副書記:胡梅曉

黨委書記:胡曉峰

黨委副書記:高明君

副院長;趙之平、黃育群

紀委書記:趙堃

副院級調研員:朱鵬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