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陶器 |
陶器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就是指燒中國陶器制工藝及其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國陶器
溫度:1200
成型:燒制
定義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基本概述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乾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鬥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起源
中國陶器起源地
廣西桂林的甑皮岩、廟岩、大岩遺址先後發現了距今萬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與甑皮岩陶雛器和雙料混煉技術有着明顯的傳承關係,充分證明桂林是中國陶器起源地之一。
從2001年桂林甑皮岩遺址首期陶被發現,歷時1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圍繞甑皮岩首期陶共同開展專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製成型後未經燒制就直接用來燒煮食物,在煮食過程中經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煉,具備了一定的緻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更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徵及相應的實用功能,這樣的器物在經受更高的溫度燒煉後可完全陶化。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雛形,屬於「陶雛器」。陶雛器的出現,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展的需求,觸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脈搏,它最終促成陶器的產生。
甑皮岩首期陶與考古實驗
甑皮岩遺址第一期發掘的成型陶器僅有一件,簡稱「甑皮岩首期陶」,為兩片陶器殘片,呈敞口、圓唇、斜弧壁的圜底釜;器表灰白色,近口沿部分顏色略深,呈灰褐色;器表開裂,呈鱗片狀;口徑27cm、高16.4cm、口沿厚1.4cm、胎厚3.6cm。甑皮岩首期陶距今12000年,它燒成溫度極低,胎質疏鬆,遇水易解離,疑似沒有完全陶化,歷經萬年歲月的侵蝕奇蹟般留存至今,於2001年重現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甑皮岩首期陶燒成溫度進行測定,證實其未經250℃以上溫度燒制過。
2001年-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的專家多次組織開展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實驗。實驗顯示:按照甑皮岩首期陶的製作工藝,將天然泥土與砸碎的石英石顆粒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充分揉練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裂性的坯料,用其捏塑而成半圓頭盔型、與甑皮岩首期陶基本一樣的 「泥塑器」,僅需數日晾乾,不用燒制就可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
陶器考古新發現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專業機構聯合出具《綜合意見書》,形成關於「陶雛器」研究成果的綜合意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專業機構一致認為:甑皮岩首期陶屬於甑皮岩先民使用「雙料混煉」技術製作成的「陶雛器」;甑皮岩首期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陶雛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雛型,是陶器研究史上的重大發現,對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甚至煉而不裂的工藝。
陶雛器
「陶雛器」是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燒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燒不開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斷經受火燒並形成一定緻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
桂林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應該是陶器從無到有的中間產物。在中國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最缺乏的就是陶器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中的考古標本,中國已有10多處遺址發現絕對年代超過10000年陶器標本,但經科學測試、確定燒制溫度不超250°C、而且已經成型的考古標本只見於甑皮岩遺址,可以說是填補了陶器研究史上的空白,這是我國陶器考古首次發現陶器起源過程的考古標本,是陶器考古的新發現。
詳細信息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製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代。中國陶瓷至今興盛不衰,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誌着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闢了新紀元。
發明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中獨立創造出來。
中國陶器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制陶技術
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陶器的保養方法
中國古陶瓷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因為種種因素大部分陶瓷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下面專業地給出以下四點建議:
(1)瓷器理想的儲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裡,盒子裡有海綿或泡沫墊,不要把兩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開。要陳列的話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實木做的博古架。
(2)在把玩瓷器的時候雙手應該保持潔淨和乾燥,取下戒指,因為戒指會劃傷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時不要戴手套,因為這樣瓷器很容易從手中滑落,器體大的瓶、尊移動時因形體大,一般都是兩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應該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來拼接起來的兩節分離。有的瓶、尊裝飾有雙耳,我們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要抓住器物的主體,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飾部件等,因為這些地方都很容易斷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斷,在拿起一件帶座、帶蓋的瓷器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要把能分開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3)瓷器的人物雕塑在取放時,須注意當心雕塑的鬚髮和手指部分,因該部分最纖細突出,易損壞。同時在提放雕塑時,忌單手拿雕塑的頭部,因雕塑的頭部、手大多是直接插進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頭與身分離,所以應一手托住塑像的後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手拿瓷器的大盤、大碗時一定要雙手捧握,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遇到多人鑑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個人再來欣賞,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着,以防萬一失手。
(4)平時保養可以用一塊濕布擦拭瓷器。用柔軟的畫筆清掃瓷器灰塵,用柔軟的刷子刷瓷器的縫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瓷,因為陶瓷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瓷外表很鬆垮,有的器身的化妝土已經像粉末狀不能清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