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風流而高歌(郭興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風流而高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中國風流而高歌》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國風流而高歌

1936年2月,毛主席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沁園春· 雪》。在這首詞當中。毛主席評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的,這幾位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他們不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有所欠缺,且已「俱往矣。」算不得英雄和風流。風流人物亦即英雄人物,真正的英雄、風流應當是今朝那些為新中國的建立,為人民的幸福自由而冒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

請聽,「一顆紅心忠於黨,征途上從不怕火海刀山!」「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這是江姐在渣滓洞監獄臨刑前的心聲,這就是江姐作為一個革命者、共產黨員為之終生奮鬥目標,是她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是一個革命者最高的人生境界。

1962年,由羅廣斌、楊益言二位作家合寫了一部不朽的著作——《紅岩》。書中講述的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中國處於黎明前的黑暗,國民黨反動派大勢已去。但是他們並不甘心失敗,仍要做垂死的掙扎,於是逮捕了一大批共產黨人,關押於渣滓洞監獄中。敵人對關押的共產黨員用盡酷刑,但是沒有一個暴露黨的秘密,窮凶極惡的敵人殘忍的殺害了一大批共產黨人,他們都是共產黨的寶貴財富啊!其中就有江姐。江姐在紅岩中名字叫蔣雪琴,實際上她的真實名字叫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生於四川自貢市,十歲時當過童工,11歲進入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在苦難中,她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仇恨。後於193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7年積極參《推進報》的工作,1948年被捕,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她受盡了酷刑,但她始終堅貞不屈,1949年被秘密殺害時年僅29歲。被譽為中國的「丹娘」。

1964年,詞作家閻肅根據《紅岩》的故事創作了歌劇《江姐》,由羊鳴和姜春陽作曲,演出了200多場。場場爆滿,唱響了全國,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來的喜愛讚揚,其中的很多唱段,如《紅梅贊》《繡紅旗》等都成了人民喜歡的經典唱段,久唱不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江姐不愧為時代風流、千古英雄。

怕死就不當共產黨,這是一個年僅15歲的女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洞嚇,站在敵人的鍘刀面前發出的驚天地駭鬼神的鏗鏘豪言,她就是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農民家庭,十歲就參加兒童團,1945年參加縣委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回村後做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調任縣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同年成為中共預備黨員,並回村領導當地土改運動。1946年12月,她配合武工隊員將反動村長石佩懷處死,匪軍實施了報復行動,1947年1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任憑敵人利誘威逼,毫不為其所動。被帶到鍘刀面前,一個國民黨匪徒指着鍘刀對她說:「你看到這個了嗎?只要你說出誰是共產黨,我們馬上就把你放了,要是不說,立刻鍘死。」劉胡蘭昂着頭怒視着敵人,高聲說道:「怕死就不當共產黨員了」。她對人民的渾厚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使她面對敵人的鍘刀視死如歸。毛主席為她題寫了八個大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這是一對革命情侶,在刑場上舉行一場特殊的婚禮時,面對敵人罪惡的槍口時所發出的誓言。他們不朽的名字叫陳鐵軍和周文雍。

陳鐵軍原名陳燮君,1904年出生於佛山一個歸僑的家庭。1920年進入季華女子學校讀書,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1924年就讀於廣州大學(今中山大學)。學習時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運動中,1925年參與了廣州反帝愛國大遊行,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改名為陳鐵軍,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等職。脫去學生裝。換上了大襟衫,闊腳褲。為平民夜校上課。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政變,她顧不了個人安危,通知正在住院的鄧穎超安全轉移。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受組織安排,與周文雍假扮夫妻回廣州工作。

周文雍1905年生於廣東開平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東東區委員、工人糾察隊隊長、工委書記等職。1927年在率領工人包圍汪精衛會館時請願遊行中被捕入獄。後來,被營救出來。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1928年因叛徒出賣而兩人同時被捕。在雨中受盡了酷刑,始終堅貞不屈,不透露黨的任何秘密。臨行前,兩人沿途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

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中,與敵人進行殊死拼搏的楊靖宇,冰冷的冬天,冷雲、胡秀之、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只有13歲)、李鳳善、安順福八位女戰士,拋卻如花似玉的年華,寧死不投降,毅然跳進了滾滾的烏斯渾河中。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趙一曼、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還有孔繁森、焦裕祿等等。在中國歷史革命戰爭中和國家建設中的風流人物,英雄豪傑,何止千,何止萬啊!現在英雄雖然去了。但是,他們的英魂永存!他們的英雄事跡,光照千秋,與日月同輝!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英雄人物出現,將是一個可憐的動物群體,而有了英雄人物卻不知道去學習、懷念、去崇仰,最終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先烈們的事跡雖成為歷史,但作為後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更不應當忘記。 「學史可以增信。學史可以崇德,學史可以明興替,學史可以明理」。因此,我們的筆,我們的詩文,不能只止於吟風弄月,歌花頌草;不能只止於書寫自己的小心思,抒發自己的小情懷,更不能像陸放翁筆下:驛外斷橋邊……只有香如故,那樣顧影自憐孤芳自賞,應當傳播正能量,應當放筆於中國的英雄人物,風流人物,以增強民族自信,鼓舞民族的鬥志,振奮中國精神。為創造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更明媚的明天而高歌風流。[1]

作者簡介

郭興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淮北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