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麻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麻城

外文名:Jinan、Tsinan

別名:杜鵑花城

面積:3747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國家/地區:湖北省·黃岡市

政府駐地:龍池橋街道金橋大道特1號

下轄地區: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麻城是由湖北省黃岡市代管的縣級市,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1]

麻城歷史悠久,因「獻壽仙子」麻姑而得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設麻城縣[2],1986年撤縣設市。麻城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龜峰山[3]、杏花村、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柏子塔等。麻城溪流密布,1580餘條大小河流匯成縱貫南北的舉水、巴水水系,一西一東分別流注長江,境內共探明地下礦藏有鐵礦、銅礦、花崗石礦、大理石礦等[4]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關係表 城市 百科 綜合 景點 美食 學校 人物 文化 歷史 中文名 麻城

歷史沿革

麻城歷史區劃圖

麻城歷史悠久,境內諸多出土文物證明,公元6000年前已有人群在舉水流域生活。夏商時期境內屬於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國「舉國」,公元前11世紀以後,成為黃國的屬地。

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

秦滅六國,興郡縣,先屬南郡,後隸衡山郡。

兩漢時期為「西陵轄地」,隸屬江夏郡。

三國鼎立,先屬魏弋陽郡,後屬吳國蘄春郡。

三國歸晉。復歸弋陽郡。後劃歸西陽郡。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後趙部將麻秋奉命在今閻河古城畈築城以守,遂稱該城為麻城。

南北朝時,境內建置更迭頻繁,有建寧左郡、長風、赤亭、陽城、彭城、齊安、信安、北西陽、歧亭、梁豐、衡州等名稱。

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攻下長江以北大片地區,境內設立「蔴城縣」。

隋初,罷諸郡為州,境內為信安縣,屬黃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縣為麻城縣,仍屬黃州府。自此,麻城作為縣一級行政區劃延續有1400餘年歷史。大業五年(609年)廢州設郡,屬永安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麻城置陽城縣,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轄麻城、陽城兩縣。武德八年(625年)撤亭州,並陽城,恢復麻城舊制,屬黃州都督府。元和三年(808年),併入黃岡縣,大中三年(849年)恢復。

五代襲唐舊置,先後屬吳、南唐、後周轄縣。

宋屬淮西路黃州。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麻城為南宋北部邊界。理宗端平三年避兵亂,縣城一度遷至什子山(今市治東40公里)。

元朝統一,初屬湖廣行省黃州路,後(1292年)隨路改屬淮西道,次年又改屬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間,縣治從什子山遷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銘等築城於今地,後為縣城。

明太祖甲辰年(1364年)屬湖廣行省黃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還屬湖廣。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攻占麻城,改縣名為長順州。7月,張部入蜀,縣名復歸。

清代沿襲明制,屬湖北布政司黃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府治,屬武漢黃德道(後更名鄂東道、江漢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麻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遷往龜頭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日偽在宋埠建縣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國民黨縣政府又從龜頭河遷往閻河山水灣暇形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遷回城區。

麻城縣是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0年,麻城縣蘇維埃政府在順河成立,下轄乘馬、順河、黃土崗、福田河、三河、中宋邊區、陶園等7個區蘇維埃政府。

抗戰時期,鄂豫邊區共產黨組織在境內南部、西部、東部、北部開展活動,建立了安南邊抗日民主政府(1942—1945年)和短期的安麻南行政委員會(1941.2—1942.2),隸屬鄂豫邊區鄂東行署。

1947年秋,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10月在木子店台子灣成立麻東縣愛國政府,下轄9個區。同時,在福田河成立麻城(後稱麻西)縣愛國民主政府,下轄5個區。兩縣同時隸屬鄂豫第四專署。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從此獲得解放。麻東麻西縣合併,在閻家河成立麻城縣人民民主政府,不久即進麻城縣城辦公,下轄10個區政府,至5月,全縣劃為12個行政區,236個行政村,全縣面積3600平方公里,人口58萬。

新中國成立後,麻城縣隸屬湖北省黃岡專區(1970年改為黃岡地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覆撤銷麻城縣建制,以原縣行政區域設立麻城市(縣級市),仍屬湖北省黃岡地區管轄。8月1日,麻城市正式成立。

1995年12月,黃岡地區改為黃岡市(地級市),麻城市屬黃岡市代管。

1998年9月6日,麻城市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由舊城區搬遷至新城區金橋大道特1號辦公。

麻城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撤銷人民公社,設置區公所,建立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下設村(居)民委員會,村民小組。

1985年2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從原龜山鄉劃出鹽田河鄉、東界嶺鄉、三星鄉,重新設立鹽田河區。至此,全縣共設16個區公所、6個區轄鎮,98個鄉政府,704個村委會,12個鎮區居委會,7721個村民小組。

1986年8月,麻城撤縣設市,境內行政區劃作出較大調整。①撤銷麻城鎮、關廂區的南湖鄉、松鶴鄉、黃金橋鄉、許家涼亭鄉。設立鼓樓、龍池橋、松鶴、南湖等四個街道辦事處。以原麻城鎮的鼓樓、

義井居委會和楊基塘、朝聖門、雷家塆村的行政區域為鼓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以原麻城鎮的龍池橋居委會和龍池橋、小東門、城西、陵園村的行政區域為龍池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以原關廂區的

松鶴鄉和原麻城鎮的上湖村及五腦山林場所轄範圍為松鶴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以原關廂區的南湖鄉、黃金橋鄉和原許家涼亭鄉的許家涼亭村、小河頭村的行政區域為南湖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②設

立閔集區。將原關廂區管轄的平靖鄉、閔集鄉和原白果區管轄的麻溪河鄉、建國鄉(不含陳家鋪村)的行政區域劃歸閔家集區管轄。區公所駐閔家集。③設立夫子河區。將原白果區管轄的劉家大塆鄉、

蘆家河鄉、夫子河鄉、夫子河鎮的行政區域,劃歸夫子河區管轄。區公所駐夫子河鎮。④將白果區與白果鎮合併,配一套班子,掛區公所和鎮政府兩塊牌子。將白果區管轄的易家大塆鄉、梁家畈鄉、望

花山鄉、明山鄉和白果鎮原所轄村及建國鄉的陳家鋪村,劃歸白果鎮(區)管轄。⑤將原關廂區的許家涼亭鄉更名為楓樹鄉,鄉政府駐楓樹村。至此,全市共轄16個區,5個區轄鎮,3個市轄鎮,98個

鄉,696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

1987年9月,麻城境內行政區劃再次進行較大調整。①撤銷宋埠、關廂、中驛、白果、鹽田河、鐵門崗、張家畈、龜山、熊家鋪、木子店、閻家河、三河口、黃土崗、福田河、乘馬崗、順河等16個區,

宋埠、白果、浮橋河等3個市轄鎮和5個區轄鎮。②保留原城區4個街道(鼓樓、龍池橋、南湖、松鶴)。③新設置12個鎮。即:中驛鎮、浮橋河鎮、宋埠鎮、歧亭鎮、白果鎮、夫子河鎮、張家畈鎮、木

子店鎮、閻家河鎮、三河口鎮、黃土崗鎮、福田河鎮。④新組建21個鄉。即:王福店鄉、喻家河鄉、馮家涼亭鄉、鐵門崗鄉、麻溪河鄉、閔集鄉、鹽田河鄉、龜山鄉、牛占鼻鄉、蔡店河鄉、木棲河鄉、

東古城鄉、熊家鋪鄉、張廣河鄉、平堵山鄉、長嶺崗鄉、兩路口鄉、乘馬崗鄉、西張店鄉、順河集鄉、羅家鋪鄉。全市共設703個村民委員會,7563個村民小組,12個居委會,29個居民小組,新增行政村7個。

1991年1月,湖北省計委批覆新建國營獅子峰林場,山林界定總面積5.2萬畝。轄4個分場(獅子嶺、蔡家塆、曾家塆、大嶺溝)和1個村2個農業隊(隘門關村熊家坪農業隊、大嶺溝農業隊)。

1992年9月,黃金橋經濟科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

1994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省級開發區。開發區為麻城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93年10月,湖北省同意麻城市撤銷9個鄉鎮街道。將松鶴街道行政區域併入龍池橋街道;將喻家河鄉原行政區域併入宋埠鎮;將馮家涼亭鄉原行政區域併入鐵門崗鄉;將麻溪河鄉原行政區域一分為

二,即9個村劃入白果鎮,8個村併入閔家集鄉;將牛占鼻鄉原行政區域併入龜山鄉;將木棲河鄉原行政區域併入張家畈鎮;將東古城鄉原行政區域併入木子店鎮;將平堵山鄉原行政區域併入三河口鎮;

將兩路口鄉原行政區域併入福田河鎮。至此,麻城市鄉鎮街道辦事處由1987年撤區並鄉時37個減少為28個。

1995年3月,林店茶場整體併入順河集鄉管轄。7月,陡坡山、黃金橋兩個行政村從南湖街道辦事處劃歸黃金橋開發區管委會管轄。

1996年,王福店、鹽田河撤鄉改鎮,其行政區域不變。

1997年8月,龜山茶場整建制劃歸龜山鄉。

1998年,順河集鄉改為順河鎮。至此,麻城市轄10個鄉,1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建制村在1987年基礎上增加18個,達到721個。

麻城

1999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麻城市將原有28個鄉鎮辦事處調減到20個;將西張店鄉、羅家鋪鄉原行政區域併入順河鎮;將張廣河鄉原行政區域併入三河口鎮;將長嶺崗鄉原行政區域併入黃土

崗鎮;將蔡店河鄉原行政區域併入張家畈鎮;將閔集鄉原行政區域一分為二,8個村併入白果,20個村併入南湖街道;將浮橋河鎮原行政區域併入中館驛鎮;將王福店鎮原行政區域與乘馬崗鄉原行政區

域合二為一,設立乘馬崗鎮,鎮駐王福店。麻城市轄街道3個,鎮14個,鄉3個,行政村721個。同時將白果鎮明山水庫村劃歸明山水庫管理處轄;將龜山鄉的汪家板橋村改名為長沖村,木子店鎮的祠堂

鋪村改名為上馬石村,順河鎮的青龍嘴村改名為寸腰石村,火炮山村改名為新崗村。

2001年,撤銷熊家鋪鄉,將原行政村區域的22個行政村整體併入龜山鄉。合併後龜山鄉轄行政村55個,其他鄉鎮辦事處不變。

2002年,麻城市政府決定,將龍池橋街道辦事處的小東門村與龍池橋村合併,桂花樓村與黃獅崗村合併,上湖村與沙河村合併,合併後龍池橋街道辦事處行政建制村由原15個減為12個;龜山鄉撤銷八疊

沖村、聶家河村、李南溝村,龜山鄉建制村由55個減為52個;中館驛鎮的鼎長崗村劃歸黃金橋開發區管委會轄;明山水庫管理處的明山村劃歸白果鎮轄。全市行政村由原721個減為715個。

2004年7月,麻城市政府決定將中館驛鎮管轄的浮橋河水庫劃歸浮橋河水庫管理區轄。同年11月,撤銷「城中村」(鼓樓街道辦事處的楊基塘村、朝聖門村;龍池橋街道辦事處的陵園村、城西村;南湖

街道辦事處的關廂村)設立社區居委會。城區有7個村實行村、居委會並存單位。即:鼓樓辦事處的桃園村;龍池橋辦事處的龍池橋村、西畈村;南湖街道辦事處的五里墩村、萬家堰村;黃金橋開發區

的黃金橋村、陡坡山村。上述7村掛兩塊牌子配一套班子。年末共計有行政建制村710個,社區居委會21個。

2015年,轄鼓樓、南湖、龍池橋3個街道,閻家河、三河口、木子店、張家畈、龜山、鹽田河、夫子河、白果、歧亭、宋埠、中館驛、順河、乘馬崗、黃土崗、福田河15個鎮,鐵門崗1個鄉,麻城經濟開

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等共有20個鄉級行政機構;有3個國營農茶場(麻城市良種示範繁殖場、國營麻城市獅子峰林場、湖北省國營林店茶麻場),1個風景管理區(龜峰山風景管理處)和3個水庫管理

處(浮橋河水庫、明山水庫、三河口水庫);共有49個城鄉社區居委會,710個建制村。

2016年,麻城市將原有723個行政村(社區),其中村666個、村居合一44個、純社區13個;調整後全市設立452個行政村(社區),其中村333個、村社合一103個、純社區16個;共撤銷338個行政村(社

區)名稱,比調整前減少行政村(社區)271個,減幅37.5%。

區劃現況

2016年1月,麻城市共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鼓樓街道、龍池橋街道、南湖街道;中館驛鎮、宋埠鎮、白果鎮、夫子河鎮、岐亭鎮、閻家河鎮、龜山鎮、鹽田河鎮、張家畈鎮、木子店鎮、三河口

鎮、黃土崗鎮、福田河鎮、乘馬崗鎮、順河集鎮;鐵門崗鄉;以及獅子峰林場、林店茶場、五腦山林場、龜山風景區管理處等,452個行政村(社區),其中村333個、村社合一103個、純社區16個。政

府駐龍池橋街道金橋大道特1號。

麻城市行政區劃一覽表

街道(鄉鎮) 村(社區) 湖北麻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8個) 黃金橋村(社區)、陡坡山村(社區)、鼎長崗村(社區)、諶家園村(社區)、紅葉村(社區)、興發村(社區)、神光花園社區、鐵路生活區社區

龜峰山風景區管理處(湖北省國營龜山茶場)(7個) 龜頭河村、茶園沖村、董家山村、東南溝村、林峰村、龜尾村(社區)、龜峰山村(社區)

浮橋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4個) 晏店村、長沖村、南崗村、浮橋河村(社區) 龍池橋街道(10個) 七里橋村、紅石堰村、西畈村(社區)、龍池橋村(社區)、宋家河村(社區)、黃獅崗村(社區)、松鶴村(社區)、白塔河村(社區)、園林社區、城西社區

鼓樓街道(10個) 楓樹村、涼亭村(社區)、小河頭村(社區)、杜鵑村(社區)、京廣村(社區)、孝感鄉村(社區)、朝聖門社區、楊基塘社區、鼓樓社區、桃園社區

南湖街道(19個) 船湖村、草鞋店村、龍潭村、石馬槽村、萬家鋪村、海旬新村、綺霞垸村、閔家集村、楓布垸村、熊家壠村、塘凌村、十里舖村(社區)、十字涼亭村(社區)、牌樓村(社

區)、西城村(社區)、東方紅村(社區)、關廂社區、萬家堰社區、五里墩社區 中館驛鎮(26個) 桃園村、湖田畈村、陳家寨村、迎河集村、東門村、方河村、陳墩村、范家大塆村、七里沖村、王家集村、馬路口村、溥集村、熊寨村、夾洲村、林寨村、林家下塆村、果園村、

金家畈村、陳家大塆村、管山村、喻家崗村、彭畈村、鄧家榜村、曹家坳村、官田畈村(社區)、中館驛街道社區

宋埠鎮(22個) 李釗村、玉閣村、龍井村、喻河村、鄢河村、紅葉山村、謝湖新村、李華村、謝店古村、李勝村、長塘村、獨山村、拜郊村、周家河村、野雞崗村、彭店村、大路河村、項生村(社

區)、湘幫河村(社區)、郝鋪村(社區)、騎龍村(社區)、宋埠街道社區

歧亭鎮(16個) 熊店村、薛窖山村、榮家洲村、張家洲村、新河村、硯池村、劉廟村、大勝山村、羅家畈村、五棵樹村、大塘村、楊畈村、官塘村、袁家塆村、杏花村(社區)、東坡社區

鐵門崗鄉(23個) 玉皇閣村、豹子山村、富崗村、興隆寺村、陶家寨村、譚程村、西河村、走馬崗村、周鐵崗村、劉元旦村、風亭崗村、吳李村、下屋周村、烏龍潭村、古龍集村、毛大村、於天崗

村、大廟崗村(社區)、馮家涼亭村(社區)、王崗村(社區)、蔡大村(社區)、鐵門崗村(社區)、七彭村(社區)

白果鎮(35個) 龔家埠村、梁家畈村、景家山村、箭場崗村、姜鋪村、陳家鋪村、九家涼亭村、木牌樓村、明山村、名龍湖村、渡橋村、三福村、榨樹鋪村、胡家松林村、望花山村、鬧市河村、趙

家堰村、民福村、胡家樓子村、團倉村、覓金山村、鄭家寨村、張獅腦村、松樹崗村、尚崗村、朱家河村、麻溪河村、石興村、談鋪村、四山廟村、占家集村、馮氏祠村、紅旗新村(紅旗社區)、五行宮村(社區)、白果街道社區

夫子河鎮(18個) 戴家北門村、蔡家河村、老屋河村、象棋山村、蘆柴坳村、熊家溝村、黃麻坳村、紙棚河村、劉家大塆村、青草河村、楊廟村、陶家寨村、胡城寨村、土庫村、柳樹坪村、付興灣村(社區)、盧家河村(社區)、夫子河街道社區

閻家河鎮(19個) 山水垸村、丁家寨村、蔡家垸村、柏子塔村、釣魚台村、鳥雀林村、古城村、涼亭村、羅家鋪村、喻家樓村、桃林河村、林家崗村、蔡家崗村、太子廟村、桂花村、鳳凰山村、李

家樓村(社區)、石橋垸村(社區)、閻家河街道社區(閻家河村)

三河口鎮(27個) 河鋪村、汪家沖村、金盤地村、劉家河村、馬王河村、周家河村、黃土咀村、舒家畈村、萬壽集村、杉樹坪村、槐樹坳村、商家塆村、前畈村、何家畈村、九歇山村、吳河村、平

斗山村、程鵬畈村、八磊石村、河西村、殷家山村、獅子峰村、張廣河村、香草園村、饒家畈村、半道城村、三河口街道社區(童家河村) 龜山鎮(27個) 花橋河村、東垸村、西埠沖村、長沖村、周家崗村、太平寨村、丁家河村、瞿家畈村、南泰村、曹家寨村、楊家鋪村、鮑家墩村、打雁尖村、元正橋村、梁家山村、邊店村、月形塘

村、鋪頭坳村(社區)、石陂村(社區)、矮橋村(社區)、新屋垸村(社區)、上河村(社區)、磨子山村(社區)、四新村(社區)、萬興村(社區)、大坳村(社區)、熊家鋪村(社區)

鹽田河鎮(20個) 麻城坳村、兩山村、合抱村、茶鋪村、東界嶺村、群建村、付家沖村、栗陽河村、磨子河村、雨頭山村、鄭家坳村、繼新坳村、蕙蘭山村、涼亭坳村、鹽田河村(社區)、三星村

(社區)、蔡家沖村(社區)、雷氏祠村(社區)、南沖廟村(社區)、栗鄉社區(三合垸村)

木子店鎮(29個) 李峰山村、上馬石村、洗馬河村、長嶺關村、上屋榜村、明山村、游家沖村、細石嶺村、王家畈村、邱家壋村、牌樓村、大堰河村、楊眉村、觀石河村、楊嶺崗村、擱船山村、龍

門河村、天井山村、熊家垸村、施家坳村、店基坪村、丁家坳村、馬牙山村、向明村(社區)、獨楊樹村(社區)、古城村(社區)、石磴坳村(社區)、黃泥坳村(社區)、木子店街道社區(木子店村) 張家畈鎮(26個) 白水畈村、觀音閣村、張門口村、鮑家沖村、王家邊村、門前垸村、黃市坳村、屈家畈村、李家鋪村、張家邊村、朝陽河村、富家坳村、佛塔山村、申家沖村、李南沖村、李家沖

村、白石山村(社區)、沈家河村(社區)、余家沖村(社區)、木樨河村(社區)、梅花園村(社區)、余家河村(社區)、項家畈村(社區)、蔡店河村(社區)、二里河村(社區)、張家畈街道

社區(張家畈村)

黃土崗鎮(23個) 桐梘沖村、水寨村、堰頭垸村、槐樹邊村、周家樓村、新屋河村、喻家垸村、趙家畈村、朱家河村、劉家岩村、土城村、長嶺崗村、洪家河村、張家墩村、伍家河村、楊柳河村、

小漆園村(社區)、嚴家畈村(社區)、大河背村(社區)、杉窪村(社區)、閔家畈村(社區)、四道河村(社區)、黃土崗街道社區(英山畈村)

福田河鎮(24個) 小界嶺村、兩路口村、杜家河村、雙廟關村、風簸山村、油榨街村、下馬廟村、椏楓樹村、大旗山村、楓樹廟村、甘家垸村、仙羊岩村、太陽沖村、松子嶺村、三里畈村、土門坳

村、護兒山村、純陽山村(社區)、金家邊村(社區)、磨石村(社區)、虎頭獅村(社區)、燕窩地村(社區)、張店村(社區)、福田河街道社區(福田河村)

乘馬崗鎮(27個) 石槽沖村、大河鋪村、新村、石河村、白果樹村、沙子崗村、落衣山村、得勝寨村、肖家山村、興貴村、李家畈村、上馬石村、王家堂村、江樹村、許家河村、顏家河村、院子

村、程家沖村、飛龍山村、白石河村、王富村、萬義村、小寨村(社區)、乘馬崗村(社區)、王福店村(社區)、紅星村(社區)、騎路鋪村(社區)

順河鎮(30個) 張崗村、崔家垸村、橋上村、幸福村、高山村、西張店村、獅子山村、上樓村、新寨村、寸腰石村、棗林崗村、林店村、火生崗村、順水垸村、李斯文村、林家山村、料馬崗村、雲

霧山村、護林崗村、周家坳村、新橋村、謝家垸村、梅花山村、料棚村(社區)、安家畈村(社區)、八大畈村(社區)、大松樹村(社區)、垸店村(社區)、塔耳崗村(社區)、順河街道社區(順河村) 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1個) 虎形地村

國營獅子峰林場(1個) 隘門關村

以上表格統計於2016年1月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麻城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黃岡市北部,長江中游北岸的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4°40′—115°28′,北緯30°52′—31°36′之間,北與河南省商城縣、新縣以山脊為界,

東北同安徽省金寨縣依界嶺分水,省內東鄰羅田縣,南接團風縣、武漢市新洲區,西與紅安縣毗連,距黃岡市110千米,總面積3747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麻城氣候兼南方和北方的某些特點,為南北兼有的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山區、丘陵、平原各異。太陽年輻射總量112.5千卡/平方厘米,為全省最高值,年日照時數

1634.4—2153.0小時,日照百分率37—48%,光能利用潛力較大。年平均溫度16.1℃,無霜期250—270天,≥10℃積溫4700—5162℃;年降雨量多年平均為1111.2-1688.7毫米,但四季各月分布不均,雨

季多集中在夏季,境內溪流密布,山澗眾多,1980條多條大小河流匯成縱貫境內的舉水和偏東邊的巴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7.7139億立方米,偏枯水年11.6496億立方米,特枯年6.4011億立方米。總

之麻城氣候有雨量充沛、日照較長、積溫較高等特點,屬於全省氣候要素較好的縣市之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季。

地形地貌

麻城地形地貌圖

麻城三面環山,東、北、西三部分山脈相連,群峰突起。東部和東北部為高山,西南低,由東向西南傾斜敞開,是高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逐漸下降的階梯式地形。東北的高山康王寨是全

市最高點,海拔1337.1米;中南邊緣的烏龍寨是全市最低點,海拔25米。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平原、丘陵、山區、水域兼有,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大別山脈環繞於本市東及北部邊緣地帶,境內

主峰康王寨雄踞鄂、皖邊界,由此沿市境東北邊緣及境內向西南縱深及西部邊緣延伸出七條山脈,形成全境東、北、西三面山脈相連,群峰逶迤的地貌特徵。

水文

麻城溪流密布,1580餘條大小河流匯成縱貫南北的舉水、巴水水系,以龜峰山為分水嶺,一西一東分別流注長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4月,麻城擁有耕地123萬畝,林地282.6萬畝,草地198.4萬畝。有20種。花卉和中藥材品種繁多。全境有100萬畝野生古杜鵑(映山紅)群落,其中龜峰山風景區有集中連片原生態古杜鵑10萬畝。

生物資源

麻城境內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一、二級動物有鴛鴦、白冠長尾雉、勺雞、蒼鷹、禿鷲、紅腳隼、豹、小靈貓、豹、林鹿、斑羚、蟒、虎紋蛙等14種。全市查明樹種61科,299種,其中喬木樹種186種,灌木樹種93種,木質藤有20種。花卉和中藥材品種繁多。全境有100萬畝野生古杜鵑(映山紅)群落,其中龜峰山風景區有集中連片原生態古杜鵑10萬畝。

礦產資源

麻城共探明地下礦藏有鐵礦、銅礦、花崗石礦、大理石礦等。其中飾面花崗石儲量5億立方米,地質儲量5億立方米,已經開發的有白鴨山礦,位於南湖街道,礦區面積60平方千米,資源儲量1億立方米,探明基礎儲量903.7萬立方米,年產量22萬立方米。

水資源

麻城建有浮橋河、三河口、明山等大型水庫3座5.25萬畝,大坳、碧綠河、大旗山等中小型水庫256座6.05萬畝,還有數百座塘壩,總水域面積45.1萬畝。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15.39萬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61.31萬人,女性人口54.08萬人;按地域分,城鎮人口19.8萬人,鄉村人口95.59萬人。按常住地分,全市常住人口88.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7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6%,比上年提高0.76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2008人,人口出生率為10.38‰,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當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78,符合政策人口生育率97.49%。

經濟概述

綜述 201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⑵374.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5%。分產業看⑶,第一產業增加值60.05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62.8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51.27億元,增長6.3%。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495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1:43.5:40.4,與上年比,第一產業占比上升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麻城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生豬、牛、羊、茶葉、板栗、中藥材、蠶繭、蔬菜、淡水魚類等。特色農業榮獲「中國菊花之鄉、中國茶油之鄉、中國板栗之鄉」。擁有杜鵑花、福白菊、山茶花、玫瑰花、杏花等「五朵金花」。

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7.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6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4.2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65%。

2019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4.06萬畝,比上年減少3.12萬畝,其中夏糧播種面積9.05萬畝,比上年減少0.43萬畝,秋糧播種面積58.99萬畝,比上年減少1.75萬畝。

2019年糧食總產量35.5萬噸,同比減產2.04萬噸。其中夏糧產量1.86萬噸,同比減產0.06萬噸;秋糧產量31.3萬噸,同比減產1.65萬噸。

2019年生豬出欄42.92萬頭,同比下降36.6%;牛出欄9.02萬頭,同比增長1.25%;羊出欄14.89萬隻,同比增長1.81%;家禽出籠498.6萬隻,同比增長10.5%;禽蛋產量3.73萬噸,同比增長3.5%。

2019年全市當年造林面積4.2萬畝;當年新增和改造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0.55萬畝;當年新建和改造油茶基地面積3.2萬畝;當年新建和改造板栗基地面積5萬畝。

第二產業

麻城工業形成了汽車配件、治金機械、花崗石材、電力能源、醫藥化工「五大集群」。汽車配件成為湖北省重點產業集群。麻城是「中國花崗石之鄉」。

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45.35億元,比上年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8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478.2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新型建材產業產值211.4億元,同比下降1%,汽配冶金機械產業產值131.1億元,同比增長19.9%,電力能源產業產值34.1億元,同比增長11.7%,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65.8億元,同比增長1.5%。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2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營業利潤25.5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利潤總額25.1億元,同比增長5.6%。

2019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7.69億元,比上年增長33.9%。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44家,比上年淨增7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4.24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9.2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12.81萬平方米。

麻城經濟園區一覽表

白果鎮石材園區 宋埠鎮工業園區 龍池商貿物流園 麻城中部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 大別山電廠循環經濟工業園 中館驛鎮低碳產業園 麻城經濟開發區 鼓樓小河頭工業園 -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新開工項目100個,全部施工項目達到233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44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2%。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6%,民間投資增長23.6%,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72.3%,比上年同期提升7.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額同比下降15.5%,第二產業投資額同比下降3.4%,第三產業投資額同比增長24%。

2019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3.8億元,同比增長21.5%。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14.0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54.67億元。

市場消費和對外貿易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6.08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完成消費品零售額25.78億元,同比增長10.8%,在限額以上單位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銷售額4621萬元,同比增長17.2%。從地域看,實現城鎮零售額25.12億元,同比增長10.4%,鄉村零售額6656萬元,同比增長26.8%;從消費類型看,實現商品零售額22.24億元,同比增長12.5%,餐費收入3.54億元,同比增長1.2%;從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22.1%,服裝類增長24.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5.5%,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3.8%。

2019年末實有外貿出口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5家,實現外貿出口總額5725萬美元,同比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1318萬美元,同比下降66%。

財政和金融

2019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65.79億元,同比增長9%;地方財政總收入29.98億元,同比增長0.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84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地方稅收收入14.84億元,同比增長6.7%;地方

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1.2%,比上年同期提升2.6個百分點。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9.31億元,同比增長16.6%。全年民生支出65.3億元,占地方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

82.3%,其中:教育支出12.43億元,衛生健康支出8.54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16億元。

201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79.77億元,比年初增加52.29億元,比年初增長12.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58.57億元,比年初增加53.3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77.87億元,比年初增加29.11億

元,比年初增長11.7%,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14.98億元,比年初增加16.54億元。

社會事業

民生保障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7元,同比增長9.8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32元,增長9.91%,其中:工資性收入22248元,增長9.6%;經營淨收入4021元,增長10.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1元,增長9.73%,其中:工資性收入6435元,增長9.8%;經營淨收入5231元,增長9.7%。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717元,同比增長9.9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675元,增長9.9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7684元,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134元,增長10.01%,其中食品煙酒支出4765,增長9.9%。

2019年末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7.81萬人,其中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1.47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53.96萬人。年末參加城鄉醫療保險97.53萬人,其中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91.05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6.47萬人。年末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37548人,其中農村34655人。農村社會救助總人數90811人。全年登記結婚對數5564對,登記離婚對數1705對。

教育科技

2019年全市共有各類學校440所,其中普通中學35所,小學230所,幼兒園172所;在校學生總數142357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3494人,小學在校學生61365人,在園幼兒31169人;全市在崗專任教師9038人,其中普通中學教師3237人,小學教師3866人,幼兒園教師1590人。

2019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增加值26.69億元。全年共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4項;全年專利申請量842項,專利授權量358項,其中發明34項。

主要中學一覽表

麻城市第一中學 麻城市第二中學 麻城實驗高中 麻城市第三中學 麻城市第五中學 -

文衛體育

2019年全市公共圖書館藏量為36萬冊,全年各類藝術表演觀眾人數28.6萬人次;廣播節目人口覆蓋率達到99.69%;電視節目人口覆蓋率達到99.55%;有線電視用戶17.2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76.1%。

2019年全市共有各類醫院11家,鄉鎮衛生院22家;衛生機構床位數4533張,其中醫院3365張,衛生院1168張,醫院病床使用率90.8%;全市衛生從業人員472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68人,註冊護士2096人;傳染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437.9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5.88‰。

2019年參加體育比賽48萬人次,獲地區以上金銀銅獎牌142塊,當年輸送體育人才3人。

資源環境

2019年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為55.26%;造林綠化任務完成率達到100%;當年開展水土綜合治理面積5347公頃;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到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7.46%。全社會用電量達到28350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7.4%,其中工業用電量17901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8.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5616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3.2%,其中城鎮居民用電量2642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4%,鄉村居民用電量29738萬千萬時,同比增長14.8%。

社會安全

2019年刑事案件立案數2560件,民事案件發案數4508件;交通事故發生15855起,交通事故死亡34人,交通事故損失額1268萬元;火災事故發生216起,火災事故損失額390萬元。

郵電通信

2019年完成郵電通信營業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5.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6996戶,同比減少9340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690748戶,同比增加27178戶;全年訂銷報紙85.29萬份,訂銷雜誌18.36萬份。

2019年國內旅遊人數1441萬人,同比增長20%,實現國內旅遊綜合收入54.2億元,同比增長16.3%。

天景山漂流

交通

綜述

麻城區位示意圖

麻城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別山中段南麓,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和湖北省政府規劃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境內有「四高」(大廣高速、麻武高速、麻竹高速、麻陽高速)「三鐵」(京九鐵路、滬漢蓉鐵路、漢麻鐵路)「兩站」(麻城火車南站、麻城動車北站),106國道縱貫南北,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橫穿東西。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80公里,陽邏深水碼頭70公里。

2019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97118萬元,同比增長40.6%;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667.2公里,同比新增128.7公里;年末運營車輛數達到2079輛,其中公共汽(電)車435輛,出租汽車352輛;公路貨運量434.7萬噸,公路客運量302.8萬人次。鐵路通車裡程169.4公里;鐵路客運量達到606.6萬人次,同比增長4.5%;鐵路貨運量達到193萬噸,同比增長77.2%。

公路

據2017年5月麻城市政府網信息顯示,麻城公路密度達到107.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

高速公路

高速交匯 麻城境內有已建成的大廣高速公路、麻武高速公路兩條高速公路,呈「十字型」交匯,通車裡程達129公里;還有麻竹高速公路(6公里)、麻陽高速公路(16公里)高速等。

普通公路

國道1條,G106京廣線小界嶺至新洲余家寨全長89.453公里。

省道4條,總長147.259公里。S203長三線麻城長嶺關至羅田段,全長46.294公里。S206麻新線麻城至羅田新橋段,全長40.861公里。S309勝麻線羅田勝利至楊眉河段,全長54.777公里。S304宋長線麻城宋埠至蝴蝶河段,全長5.327公里。

農村公路4023公里(其中縣道15條324公里,鄉道227條1191公里,村道1421條2508公里)。

鐵路

合武高鐵 麻城有京九(58.5公里)、漢麻(29.9公里)、滬漢蓉(81公里)三條鐵路線,通車總里程169.4公里;京九鐵路設麻城南站和滬漢蓉鐵路設立麻城北站兩個二級火車站,日停靠旅客列車131趟。隨麻安(隨州至麻城至安慶)鐵路已列入省近中期規劃。

歷史文化

移民根源 麻城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認的「祖籍聖地」,在中國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從元朝末年到清朝中期,麻城持續了500多年浩浩蕩蕩的移民史,成為「湖廣填四川」移民的輸出中心,使得川渝地區迄今有6000多萬麻城移民後裔,每年來麻城孝感鄉尋根問祖的川渝人士絡繹不絕。麻城移民文化滋養了川渝文化,磨礪了川渝精神,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精彩篇章。

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一覽表 東路花鼓戲 東路花鼓戲起源於鄂東,形成於鄂東的麻城、羅田、紅安、浠水、黃岡一帶,位於大別山南麓,有着200多年歷史的稀有地方劇種,其唱腔豐富、旋律優美、表演逼真、風格獨特,是藝術潛力極大、群眾基礎深厚的優秀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曾在武昌洪山賓館觀看東路花鼓戲《杜鵑山》。 麻城民歌 麻城民歌剛柔相濟,曲調優雅,以「三百六十調」最為聞名;包括號子、山歌、田歌、牧歌、小調、風俗歌、燈歌等。山歌包括四句式、五句式和魚咬尾式三種,調子有正板、慢板、快板三種。牧歌歌詞有《三百六十調》中現成的,也有即興現編的,內容有插科打諢的,有體現機智的,有懷古詠物的,也有表現男女愛情的。近年來,麻城着力挖掘民歌資源,正在積極爭創「中國民歌之鄉」。 麻城花挑 麻城花挑是湖北省獨具風格的民間歌舞之一;相傳在唐代興建「雙廟觀」後,在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八的盛大廟會上,當地百姓創造了花挑歌舞。舞蹈動作主要有掂步、秧歌步及其他動作。在服飾上,花旦穿花衣和綠褲,腰系紅綢飄帶;男丑穿花衣褂和大腳褲,手拿一副竹板;女丑身穿大連襟衣服,耳墜胡蘿蔔,手拿破蒲扇。花挑唱詞有固定的,也有即興創作的。唱詞每句七字,每段五句,加上一問一答兩句,稱之為「搶八句」。2006年,麻城花挑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叉燈 叉燈流行於福田河兩路口一帶,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多為節日演出。一般15人表演。一人手舉傘形燈,位於舞台中央,其餘男女各半圍成圓圈,男的手拿竹板,女的手握方巾。先是舉燈者邊舞邊念快板,其他男女繞其旋轉。然後,舉燈者念完快板詞拋腔,眾男女接腔小跳,轉身亮相造型。基本步伐是半蹲行步和小跳步,造型有「犀牛望月」、「丹鳳朝陽」等。叉燈歌詞內容十分豐富,多為談玄逗趣之類,有固定詞,也有即興創作。新中國成立後,叉燈經過藝術加工搬上大眾舞台。1956年,麻城叉燈參加全省民間歌舞會演榮獲二等獎。 連響舞 連響舞是流行於麻城各地的一種歌舞,其主要道具是用竹子、銅錢做成的「連響」。道具製作方式是,取三尺長竹棍,在竹棍兩端的節與節之間破成對稱小口,穿上銅錢即成。舞蹈時,敲打連響,沙沙作響。連響舞表演人數不限,男女各半,舞時每人拿一根連響,敲打左右手臂、腿腳,並按節奏作跳、走、進退、轉彎、穿花等動作造型,以鑼鼓、二胡等器樂伴奏。 採蓮船 採蓮船,是用竹篾彩紙紮成紙船,一人扮成美麗少女於船中,一人扮成艄公手握撐船竿。在鑼鼓聲中,艄公作撐船狀。彩船繞場旋轉。跑三圈後停下,艄公撐竿搖動,彩船作水中蕩漾狀。鑼鼓停止,一人領唱,眾人接腔。唱詞多為喜慶祝賀之語,大多於春節元宵時表演。 蚌精舞 蚌精舞,用竹篾紙布編紮成兩片蚌殼,一表演者扮成美麗少女於蚌殼中(為蚌殼精),另一表演者扮成漁翁,手持魚網,作理網、撒網狀。表演時,在鑼鼓聲中,蚌殼精手握兩片蚌殼一張一合,凝眸漁翁;漁翁一邊注視蚌殼,一邊撒網,欲捕蚌殼精。如此反覆兜圈子,直至漁翁將蚌殼精捕獲。 獅舞 麻城獅舞始於明代,盛於清代、民國。「青獅跳一跳,勝似打清醮。」獅舞是平安的象徵,現一般在春節期間巡迴表演,祝福人們新年幸福吉祥。獅舞出入由鑼鼓、燈籠開道,場面壯觀,每到一戶人家,都要鞭炮相迎,十分熱鬧喜慶。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一覽表 蔡家山古窯 蔡家山古窯位於麻城歧亭鎮西北10公里處。該古窯還保留傳統方式拉坯、傳統大龍窯燒制的窯廠。於宋代由蔡姓人在此建窯。在明代就建有陶器廠。該窯能生產數百種日用陶器、陳設陶器。產品在1979年湖北陶瓷質量評比中,被定為特級產品,並譽之為「湖北真陶」。蔡家山窯以「描金刻花陶」的花貨聞名。蔡家山工匠生產的色釉描金釉,用鉛和不同的陶土配製而成,有紅、黃、黑三色,也稱紅釉、黃釉、黑釉。蔡家山窯採取刻畫與描金結合的刻陶裝飾方法,主要部分以劃花剔地的陽紋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陰紋作陪襯,主次分明,題材多反映花鳥蟲魚,漢紋卷草。這一特色使蔡家山陶器在湖北別具一格,並影響湖北半個制陶業。[4] 粟山崗遺址 粟山崗遺址,位於麻城龍池橋街道松鶴村。呈不規則長方形土墩,南北長120米,東西寬60米,高出地表1-3米。暴露遺物有陶器和石器兩大類。陶器有泥質磨光黑陶曲腹杯、彩陶高柄罐形鼎、鏤孔豆、孟、甑、紡輪等。石器有石斧、矛、鏃等。謝家墩遺址,位於宋埠大勝山村謝家墩垸,距宋埠4公里。遺址成長方形,高出地表3-9米,總面積4000平方米,出土器形有夾砂陶平折沿陶盆、麻面實心陶球、小口高頸陶罐、弦紋缸、陶環、陶缽等。器物紋飾有弦紋、繩紋、鏤孔和附加堆紋等。專家考證,屬新石器龍山文化,含有屈家嶺等早期文化因素,為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地。 白骨墩楚墓 白骨墩楚墓,位於宋埠鎮大勝山村,古墓共6座,出土文物262件,其中陶器109件,有鼎、敦、壺、罐、豆、紡輪等;銅器142件,有劍、矛鏃、馬銜、鼎、壺等。墓葬均為長方形坑豎穴墓,棺木以懸底弧棺為特點。據專家考證,該墓與江陵楚墓、黃岡月兒沖墓為同時代墓葬。 方言俚語 麻城市地處湖北省東北角,根據全國方言區的劃分,屬於北方方言區江淮片。

因為普通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麻城話和普通話相差不是很大,說麻城話的人和說普通話的人交流不是很困難。但麻城話又有其獨特之處,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都與普通話有不同之處。

麻城話與普通話的最大差別主要在語音方面,語法方面不是很明顯。下面主要介紹一下麻城話和普通話在語音方面的區別。

一、聲母,總體而言,普通話里有的聲母在麻城話里都有,而且發音都差不多。像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等發音都有,也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清音和濁音。

麻城話的聲母有以下幾個特點:1、普通話里輔音[η]不作聲母用,但在麻城話里[η]作聲母很常見。如:"我"在普通話里就讀作:[ηo],"愛"讀作[ηai],"女"讀作[ηǚ]。

2、麻城話區分n和l。如:"泥"讀作[ni],"娘"讀作[niang],"牛"讀作[niong]。但有一部分字中,[n]讀作[l]。如:"南"讀作[lan],"那"讀作[la],"難"讀作[lan],"內"讀作。

3、通常情況下,麻城話區分f和h。如:"哈"讀作[ha],"合"讀作[he]。但在普通話里h和u拼的情況下,麻城話里h全讀作[f]。如"虎"讀作[fu],"胡"讀作[fu],"花"讀作[fa],"黃"讀作[fang],"回"讀作[fei]。其中也有個例外:普通話里讀[huo]這個音,在麻城話里[h]還是讀[h],只是讀音變成[ho]。如:"活"讀作[ho],"火"讀作[ho]。

4、麻城話在通常情況下區分z和zh。如:"走"讀作[zou],"在"讀作[zai],"造"讀作[zao],"找"讀作[zhao],"占"讀作[zhan],"只"讀作[zhi],"周"讀作[zhou]。但有些普通話里的[zh]音,在麻城話里讀作[z]。如:"摘"讀作[za],"驟"讀作[zou],"增"讀作[zen],"裝"讀作[zang]。另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普通話里有的[zhu]這個音,在麻城話里有兩種讀法,一種讀作[zhou],如"竹"讀作[zhou],"逐"讀作[zhou],"祝"讀作[zhou];另一種讀作[gü],如"朱"讀作[gü],"主"讀作[gü],"住"讀作[gü]。

5、在通常情況下,麻城話區分c和ch。如:"草"讀作[cao],"菜"讀作[cai],"從"讀作[cong];"沖"讀作[chong],"查"讀作[cha],"抽"讀作[chou]。但有些時候,普通話里讀[ch]的某些音在麻城話里讀作[c]。如:"拆"讀作[ca],"柴"讀作[cai],"產"讀作[can]。還有另外的特例,普通話里[chu]這個音,在麻城話里讀作[kü]。如:"出"讀作[kü],"處"讀作[kü]。

6、在通常情況下,麻城話區分s和sh。如:"撒"讀作[sa],"絲"讀作[si],"三"讀作[san];"少"讀作[shao],"舍"讀作[she],"深"讀作[shen]。但有的情況下,普通話里讀[sh]的音在麻城話里讀作[s]。如:"山"讀作[san],"雙"讀作[sang],"曬"讀作[sai]。還有另外的特例,普通話里[shu]這個音,在麻城話里讀作[fü]或[shou]或[sou]或[chou]。如:"書"讀作[fü],"樹"讀作[fü],"輸"讀作[fü];"熟"讀作[shou],"叔"讀作[shou],"屬"讀作[shou];"梳"讀作[sou],"數"讀作[sou],"蔬"讀作[sou];"束"讀作[chou]。

7、普通話里[y]這個音,在麻城話里大部分讀[y],但有一部分讀作[r]。如:[yong]讀作[rong]:"用"讀作[rong],"勇"讀作[rong];[yuan]讀作[ran]:"袁"讀作[ran],"元"讀作[ran];[yun]讀作[ren]:"雲"讀作[ren],"允"讀作[ren];[yue]中一部分讀作[yo],一部分讀作[ra]:"約"讀作[yo],"岳"讀作[yo];"月"讀作[ra],"越"讀作[ra]。

二、韻母

1、普通話里有的韻母,麻城話里大部分有,但麻城話里缺少üe,ün這幾個韻母。在普通話里讀[üe]的在麻城話里讀作[a]或者[o]或[e],如:"越"讀作[ra];"躍"讀作[yo];"決"讀作[zhe]。[ün]讀作[en],如:"雲"讀作[ren],"軍"讀作[zhen]。

2、雖然麻城話里有a和e這兩個韻母,但發音與普通話里不同。a通常發作[A],發音部位比較靠後;e通常發作[ê]。

3、麻城話里有介音[i],例如:"先"讀作[xian],"邊"讀作[bian],但大多數時候沒有介音[u]。通常情況下,普通話里聲母、介音和韻母相拼的音節,在麻城話里只用聲母和韻母相拼。如:"段"讀作[dan],"團"讀作[tan],"換"讀作[fan]。只有在g和k後可帶介音[u]。例如:"關"讀作[guan],"寬"讀作[kuan]。

4、普通話里j、q、x和üan相拼的情況,即[juan]、[quan]、[xuan],在麻城話里分別讀作[zhan]、[chan]或[qian]、[xian]。例如:"卷"讀作[zhan],"權"讀作[chan],"全"讀作[qian],"選"讀作[xian]。

5、在麻城話里只有後鼻韻母[ang]和[ong],沒有[eng]和[ing]。在普通話里讀[eng]、和[ing]的音都讀作[en]和[in]。例如:"增"讀作[zen],"成"讀作[chen],"聽"讀作[tin],"應"讀作[yin]。只有[feng](風)例外。

三、聲韻配合

在普通話里j、q、x能與ü相拼,g、k、f不能,而在麻城話里g、k、f能拼,j、q、x不能拼。例如:"住"讀作[gü],"區"讀作[kü],"許"讀作[fü]。

本文所說的麻城話主要是指麻城市區及旁邊的南湖辦事處等地方使用的方言,各鄉鎮及山區方言各稍有不同,在此不一一介紹。

名優特產

麻城名優特產

麻城特產豐富。境內土特產品有麻城肉糕,福田白菊,麻城油麵,乘馬崗花生,黃土崗金絲瓜鹹菜,閻家河蓮藕,野生茶油,鹽田河板栗,龜山蠶繭,木子店老米酒,中館驛空心面,綠殼雞蛋,康王寨天麻,三河黑木耳,龜山、林店綠茶,黑山羊,野生葛粉,浮橋河鱖魚、匙吻鱘,麻城老米酒,麻城糍粑等。其中,麻城福田白菊、麻城茶油、麻城黑山羊、木子店老米酒、麻城魚面(俗稱垂魚)、龜山岩綠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風景名勝

綜述 麻城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自然景觀有古代聞名的「三台八景」,當代新建的龜峰山風景區、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浮橋河生態旅遊區、孝感鄉都、移民文化公園等。人文景觀有史前文化遺址、古戰場遺址、關卡寨堡遺蹟、歧亭杏花村、閻河釣魚台、柏子塔、帝主廟、鐘鼓樓、孔廟、周道一禪師塔、古孝感鄉遺址等。國家兩條精品紅色旅遊線「千里躍進大別山」和「將軍故里」在境內交匯,其著名景點有麻城市烈士陵園、乘馬會館、麻城縣蘇維埃縣政府舊址、可新橋白骨塔、麻城博物館等。

古三台八景

三台八景,據明代《黃州府志》和清代的《麻城縣誌》記載:三台是白雲台、雁台、釣魚台。八景是:龜峰旭日、白臬飛泉、麻姑仙洞、柏子秋陰、鳳嶺朝雲、萬松古亭、桃林春色、龍池夜月。

白雲台:位於市北仙居山,有石隆起,上平台,時有雲氣往來其巔,高瞻遠眺,縹緲繽紛,相傳為麻姑行游之所。

雁台:位於市東白梟山之南,有石平坦如席,釋道一修真是山,早晚率動彌課頌於台上,梵語一聲,群雁下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道力佛性作如是觀。

釣魚台:位於市風陂河,兩水夾流,巨石突起於河中,縱橫各丈許,明季邑人周柳塘建寨碧樓於台上,暇則垂釣其中,海內名士朝夕過從,稱盛一時,迄今僅存遺址。

龜峰旭日:龜山峻極,高聳入雲,頂望江河如匹練,而於凌晨觀日出為奇,扶桑動搖,海水吞吐,金蛇萬道,射目盪心,恰似泰山之觀日出。

白臬飛泉:山頂有石壁,泉從罅出,稍下為石所截,激怒有聲,嘖玉濺珠,不可遏止,飛向半空,千丈一落,奇瀑也。

麻姑仙洞:洞在仙居山之腹。邑志記後趙麻秋建城時,督工子夜不輟,其女麻姑側憫民工,偽作雞聲,冀父聞聲罷役,久為,秋覺而笞姑,姑遂逃此修真。山半為靜月寺,寺左邊一亭,更上有洞,懸石支架,中空如室,底有一池,魚游其中,背有平台,方廣十笏,東南居峰護衛屏列,西北則煙雲繚繞,彌望無際,四方名士,選勝來游者甚眾,雅士留詩,代有所聞。

柏子秋蔭:柏子塔在市東北二十里之九龍山,相傳唐時所建,塔高九丈九尺,其頂覆以鐵鑊,有柏樹盤生於中,每於立秋日午時,塔四面無影,夙傳中洲有塔,每日中無影,論者謂土圭正景之義,茲塔獨於立秋日無影,實為異事。

鳳嶺朝云:鳳嶺位於市西北十五里麻姑仙洞之側,相傳有鳳集此,朝陽未升,晨霞初啟,雲蒸霞蔚,晴絲萬縷,若煙非煙,似霧非霧,可與巫山神女峰比美。

萬松古亭:亭在古縣城西七里,昔縣令張公毅植樹萬株於西崗,立亭其間以觀風,宋蘇子瞻過此,有詩且以名其亭。

桃林春色:桃林位之市東五里之桃林河,兩岸多桃花,綿亘十餘里,居民村巷,羅錯其間,桃花盛開,紅霞如錦,茅檐竹舍,掩映芳華。

龍池夜月:黑龍池在市東南三里許,池水清澈如碧玉,每值夜水輪涌,皎浩異常,人立池旁,清鑒毛髮,儼居玻璃世界。

主要景觀

主要景觀一覽表 龜峰山風景區 龜峰山風景區,位於大別山中段,距武漢市百餘公里、麻城市21公里。整座龜峰山由綿延的龜頭、龜背、龜尾等山峰組成;全長16公里,寬7公里,最高峰海拔1320米,景區標誌性的奇特景—神奇的龜峰,是神秘宇宙恩賜給人類的自然瑰寶;它神形絕酷一隻翹首蒼天的巨形神龜,堪稱世界地質奇蹟,被譽為「天下第一龜」,又稱「長壽山」。[6]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是每年春天龜背嶺上十萬畝連片古杜鵑集中開放時,紅花似海,蔚為壯觀。曾被國家旅遊局評為2014年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7]有「中國面積最大的古杜鵑(映山紅)群落」,其面積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高、品種之純、花色之美,中國一絕,世界罕見。被授牌「中國映山紅第一城」,「麻城紅杜鵑」躋身「靈秀湖北十大旅遊新秀」行列。實現了「四季看杜鵑,麻城龜峰山」。 龜峰山風景區

麻城烈士陵園 麻城烈士陵園位於城區陵園路,是為紀念」黃麻起義」和緬懷鄂豫皖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而修建的,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和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節點。國家AAAA級景區,該陵園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麻城市烈士陵園

杏花村 麻城杏花村位於麻城市岐亭古鎮旁,規劃總面積9平方公里,國家3級景區、湖北旅遊名村。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於村廟。是湖廣填四川時重要的移民集散地之一。主要景點有:杜牧廣場、杏花古剎、歧亭三祠、三名士墓、東坡橋、方山亭、放生池、杏泉、杏花湖、桃林街仿古建築群、杏園、杏花書院、農耕文化博物館、九騾山摩崖石刻、石頭娘娘廟、逸亭等。

麻城杏花村

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 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麻城市城區西北部,距市區4公里,是一個以森林觀光、科普、涵養為主導,以休閒、度假、朝聖、尋根為輔的城市森林公園,是道教和佛教的聖地,是百鳥家園和天然氧吧。是國家4級旅遊景區。其中,帝主廟、法華寺分別是麻城道教、佛教活動中心;白雲台、麻姑仙洞、鳳嶺朝雲同列入麻城「三台八景」。 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

麻城孝感鄉文化園 麻城孝感鄉文化園地處麻城市區中心位置,占地面積1246畝,總投資12億元,總體定位為「川渝老家、市民樂園、文化窗口、藝術殿堂、城市客廳」。採用鄂東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融入川渝符號,「麻城孝感鄉」是全國八大移民聖地之一,「湖廣填四川」的故事源於此地,每年都有數千名四川重慶的麻城移民後裔回麻城孝感鄉尋根祭祖。整個公園建築採用鄂東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總體布局為「一環三軸五區十景」,其中以「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軸、科舉文化軸、孝善文化軸和百家姓文化小鎮為主題構架。[8] 麻城孝感鄉文化產業園

麻城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麻城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麻城市閻家河鎮柏子塔村境內,距麻城市區12公里。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據地質專家考證,九龍山形成於白堊紀時代1.4億年前,因地殼運動而生成奇特的地質地貌和自然景觀。九龍山由九條紅石岩山崗蜿蜒伸展幾公里;始建於唐代的柏子塔位於其中,立秋日正午四周無影,稱為「柏子秋蔭」。柏子塔已被國務院確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園主要景點有桃林春色、千年古塔、九龍寺、唐王洞、釣魚台、李贄書院、明清古建築原貌垸落、九龍湖水上中心等。 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著名人物

主要人物一覽表 李喆 梅希文 鄧一光 劉昌國 嚴士健 王宣順 張宏 馮世平 許援朝 鄭勤 嚴智澤 閔成立 李慶星 鄒永釗 江鴻海 胡立聲 陳波 朱致平 張漢丞 彭桓武 吳兆泰 占鍾廉 毛正坦 袁銑 魯之裕 李中素 鮑世榮 劉承禧 梅之煥 劉侗 梅國楨 劉天和 鄒普勝 閻伯璵 許世友 王宏坤 陳再道 王樹聲 王必成 李成芳 以上表格內容為部分人物:

城市榮譽

獲得時間 獲得榮譽 2018年 全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城市 2018年 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 2019年 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視頻

第三屆中國·麻城菊花文化旅遊節_介紹_線路上傳於 2014-10-17

第二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大型演唱會(三)上傳於 2010-08-02

中國麻城第三屆杜鵑節晚會{上}上傳於 2012-05-3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