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央蘇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央蘇區

中文名: 中央革命根據地

外文名: Cent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范 圍: 贛南、閩西、粵北

簡 稱: 中央蘇區

中央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地跨贛閩粵三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創建,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1]


歷史沿革

大革命失敗後,在贛西南和閩西地區的共產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於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多次組織領導農民起義和 武裝暴動,先後創建了東固、延福等小塊根據地和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以及溪南根據地和赤色地方武裝。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軍第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挺進。2月取得大柏地戰鬥勝利後,在吉安的東固地區與李文林、段月泉 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會合。3月,紅4軍東進入閩,全殲國民黨軍1個旅,乘勝占領長汀縣城。


紅4軍前委決定在贛南、閩西20餘縣範圍內,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4月1日,紅4軍回師贛南。5日,紅4軍前委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爭取江西,同時兼及閩西、浙西」的戰略計劃。接着,紅4軍相繼攻占 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等縣城,成立了贛南第一個工農兵政權――興國革命委員會,並頒布了《興國土地法》。


隨後,雩都、寧都等縣分別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和赤衛隊,其他一些縣的群眾鬥爭也有很大發展,贛南蘇區初步形成。5月,紅4軍再次入閩,先後攻占龍巖、永定縣城。在閩西各縣分兵發動群眾,各縣區普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赤衛隊。至7月,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為中 心的閩西蘇區基本形成。7月20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鄧子恢為閩西特委書記,張鼎丞為軍委書記。12月底,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會議通過了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


1930年1月,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3、第4、第5團等部合編為紅軍第6軍。2月7日,中共紅4軍前委,紅5、紅6軍軍委,中共贛西特委在吉 安縣陂頭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共同前委,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個特委合併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


3月,贛西南和閩西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曾山鄧子恢分別任主席。在此前後,紅軍在贛西南和閩西分兵發動群眾,使這些地區的革命 鬥爭進一步發展。4月,閩西地方武裝組成紅軍第12軍。6月,紅4、紅6、紅12軍組成紅軍第1軍團。8月,紅1軍團與紅3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10月,紅一方面軍攻克吉安,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此後,贛西南、閩西兩蘇區統稱中央蘇區。


1931年1月15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縣小布成立。在周恩來未到任前,由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中央蘇區軍民先後取得粉碎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大規模「圍剿」的勝利,贛西南、閩西兩蘇區聯成一 片。中央蘇區發展到包括28個縣境、擁有15座縣城,總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的全國最大的蘇區。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舉行,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並選出63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大會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其「全部政權屬於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3月,中央蘇區軍民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至8月,臨 時中央政府在中央蘇區內建立了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臨時中央政府在加強政權建設的同時,進行了蘇區的經濟建設工作。


毛澤東先後發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等文章,提出要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等一系列正確主張。中央蘇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同時發展煙草、造紙、織布、製糖、鎢砂、軍工等工業,並且開辦了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了紙幣,創建了郵政、交通等事業,發展了文化教育和體育衛生事業。從1933年9 月起,中央蘇區紅軍進行了1年的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的作戰,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戰略指導, 紅軍未能打破「圍剿」。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開始長征。留下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由項英陳毅等領導,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長征後,在中央蘇區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在中央根據地堅持鬥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各紅軍游擊隊負責人根據黨的指示,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談判,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定。隨後,各紅軍游擊隊奉命下山整訓,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大江南北的敵後抗日戰場。


區域範圍

2013年,為了實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戰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受國家有關部委的委託,對中央蘇區區域範圍即今贛閩粵三省哪些縣屬於原中央蘇區作出了界定。在中央黨史研究室下發的【2013】51號文件《關於原中央蘇區範圍認定的有關情況》中,認為已經審批確認和可以確認為中央蘇區範圍的縣(市、區)共有97個,其中江西省49個,福建省37個,廣東省11個。


歷史意義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贛南、閩西農民武裝暴動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贛粵邊、閩西等地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結束,前後經歷了10年之久。中央革命根據地波瀾壯闊的英勇鬥爭,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這一時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正確革命道路的重要歷史階段;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第一個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是中共第一、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在這裡經受磨礪並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在長期農村游擊戰爭環境下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形成黨的優良作風的時期;是黨第一次建立國家政權形態,開始局部執政,造就一大批治國安邦棟樑之材,學會治國安民藝術的時期;是黨領導的紅軍經受艱苦卓絕的鍛煉,為建設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積累經驗的時期。


早在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蘇維埃區域是全中國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是全中 國反帝國主義的主力軍」,「至於中央蘇區,這裡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過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同志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這是對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和作用的客觀評價。


中國共產黨人和蘇區軍民在中央革命根據地英勇鬥爭可歌可泣,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中央革命根據地這片灑滿革命先烈鮮血的紅土地,永遠為黨和人民所銘記。


後世紀念

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於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鎮八一路雙清橋巷。由革命舊址和歷史陳列廳兩部分組成。舊址有180多處,在葉坪有臨時 中央政府及所屬部委和中央局舊址,在沙洲壩有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毛澤東參加挖掘的水井。歷史陳列廳建於1979年,展出文物50多件,輔以大量照片等資料,系統地介紹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鞏固、發展等全過程,再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期間戰鬥、工作和生活的風貌。


紀念座談會


2011年11月4日,召開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