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微子振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微子振盪(Neutrino oscillation)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是指中微子在生成時所伴隨的輕子(包括電子、渺子、τ子)味可在之後轉化成不同的味,而被測量出改變。

當中微子在空間中傳播時,測到中微子帶有某個味的概率呈現周期性變化。[1]

簡介

理論物理學家布魯諾·龐蒂科夫最先於1957年提出此猜想。爾後一連串的各種實驗皆觀察到此一現象。中微子振盪也是長期未解決的太陽中微子問題的解答。

中微子振盪無論對理論物理還是實驗物理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意味着中微子具有非零的靜質量,這與原始版本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不相吻合。

由於發現了中微子振盪現象存在的證明,並取得中微子質量數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梶田隆章以及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阿瑟·麥克唐納兩人獲頒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驗觀測

科學家應用各種不同的探測器技術對各能量級的中微子進行測量,如今各種來源的中微子振盪已被多方面的實驗收集的大量證據所證實。

太陽中微子振盪

參見:太陽中微子問題、超級神岡探測器和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在以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領導的Homestake實驗中,發現觀測到的中微子流量與標準太陽模型預測的不符(太陽中微子問題)。這是實驗中人們第一次觀測到和中微子振盪有關的現象。隨後,更多基於使用放射性元素和水切連科夫輻射探測器的實驗證實了同樣的現象。直到2001年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的測量結果發表,人們才能夠充分的證實這數量上的不符是由中微子振盪引起的。

太陽中微子的能量及一般在20兆電子伏以下,傳播距離為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5兆電子伏以上,太陽中微子的振盪通過在太陽體內的振盪而產生MSW 作用,這與下文中將會提到的真空振盪是兩個不同的過程。

大氣層中微子振盪

早期IMB,MACRO和日本的神岡探測器均觀測到從大氣層中放射出的μ中微子與電中微子比例的偏差。此後超級神岡探測器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精確的測量,能量覆蓋幅度由百萬電子伏至億萬電子伏,基線長度為地球的半徑。

核反應堆中微子振盪

核反應堆實驗可以用來探測反電中微子的振盪。此類實驗中最突出的是KamLAND。反應堆中產生的反中微子和太陽中微子的能量級相當。此類試驗的基線長度短至數十米,長至數百公里。

2012日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最後一種中微子震盪,並且測量到其震盪概率。假若這結果成立,物理學者立可開始研究中微子與反中微子之間的不對稱性,嘗試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的物質超多於反物質。

粒子束中微子振盪

利用加速器產生的中微子束可使實驗相對更容易人為控制。此類的實驗觀察與大氣層中微子振盪同樣的現象,基線長度多為數百公里。中微子在此類試驗中v的能量級為數十億電子伏。MINOS的最新報告指出其觀測結果與K2K及SuperK的相符合。

早期LSND機器發表了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觀測結果。新設計的MinibooNE實驗機於2007年初發表的結果駁回了LSND的所謂兩中微子模型。正在設計中的T2K實驗將利用295公里長的基線和SuperK探測器來測量一參量,預期2009年開機。類似的NOvA利用810公里長的基線和MINOS探測器。

相關條目

太陽中微子問題

MSW效應

馬約拉納費米子

視頻

中微子振盪 相關視頻

【分鐘物理】3分鐘向你解釋什麼是「中微子振盪」 @柚子木字幕組
3分鐘向你解釋什麼是「中微子振盪」

參考文獻

  1. 中微子振盪的本質(稿件),道客巴巴,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