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中正国际机场)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IATA代碼:TPE;ICAO代碼:RCTP),通稱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簡稱桃機,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的國際機場,距台北市中心以西約40千米,為台灣國際航空樞紐,由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營。1979年2月26日啟用時名為「中正國際機場」,2006年10月改為現名。2019年度的總旅客吞吐量超過4,868萬人次,無論面積或運量上,均是台灣最大的民航機場[1]

桃園國際機場面積約1,249公頃,擁有2座航站樓、4座貨運集散站、2條跑道及39條滑行道,並擁有聯外之高速公路及捷運系統;在運量快速攀升的同時,目前也規劃興建第三航站樓、第四航站樓及第三跑道以滿足龐大的旅運需求。根據2018年的統計,其客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36位,貨運吞吐量則居世界第8位。桃園國際機場並可起降A380、747-8及AN-225等世界上最大型的飛機

起源

1960、70年代,在經濟自由化政策下台灣經濟急速的成長,隨之而來的國際航線持續開航,儘管台北原有聯外之松山機場持續改建因應,卻受限於腹地被基隆河與台北市區所包夾,仍然敵不過年年成長的龐大人流而不敷使用,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另覓土地建造新大型機場的構想便油然而生。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台北都會區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空軍桃園基地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國際機場興建之起源。

命名

最初,在行政院下達《台(六十)交字第九二七○號令》籌建新機場的構想時,便已是使用「桃園國際機場」的名稱;1975年5月21日,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首度建議以「用資紀念民族救星,時代聖雄故總統 蔣公」為由,將桃園國際機場改以逝世不久的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命名為「介石國際機場」,不過第一時間並未獲得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核准。在其後的1978年3月,中華民國交通部轉而支持以「桃園國際機場」為名而不易名。

然而,1979年2月15日的行政院會議中,卻在沒有任何徵兆的狀況下通過原先交通部建議將「桃園國際機場」更名的提議,決定將「桃園國際機場」正式命名為「中正國際機場」。而稍早的2月10日,已經轉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便函電蔣中正遺孀宋美齡

「桃園機場已以父親之名命名日來踴入參觀者不下五十萬人即將於二十六日開航謹報並聞兒」

改名

而這突然的決定,一直到了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期才有了改變。2006年8月12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一場對凱達格蘭學校學員的授課中,提及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的構想,認為「不知道是誰的主意,變成中正國際機場。 」而桃園縣縣長朱立倫則認為「桃園中正機場」更為合宜。儘管蘋果日報調查有60%的民眾反對更名,行政院仍然於2006年9月6日正式通過將「中正國際機場」改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提案並即刻生效,「中正國際機場」的名稱正式走入歷史[2]

航點

桃園國際機場被桃園航空城產業聯盟認為是亞太地區地理位置最為優越的機場之一。中華航空、台灣虎航、立榮航空、長榮航空、星宇航空以桃園國際機場作為樞紐機場;國泰航空、華信航空、酷航及捷星亞洲航空則將桃園國際機場當作重點機場經營;而樂桃航空與日本亞洲航空、馬印航空也計劃將桃園國際機場作為重點機場運營。

視頻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相關視頻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南跑道,數不過來20分鐘都起降了多少架次
台北桃園國際機場飛機起降集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