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的參考文獻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1年3月) |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體因為有毒物質或是動物的毒液導致的化學性危害。
- 毒理學是有關中毒的症狀、機制、診斷及治療的研究及實務。
- 生物體吸收有毒物質(也就是進入血液中)是系統性中毒的基本條件。
- 有些物質會腐蝕組織,但生物體不會吸收(例如鹼液),這類會分類為腐蝕性物質,不會分類為有毒物質。
- 一般有毒物質會加上警示用的骷髏畫標誌,但家中許多藥品上面不會標示骷髏畫,但若誤用會有嚴重危害,甚至死亡。
- 一些在法律上不會列為有毒物質,危險性較低的物質,也可能會有醫學上的毒性,或是造成中毒。
- 急性中毒是指短暫時間接觸有毒物質下所造成的中毒。其症狀會和接觸有毒物質的程度有關。
食物中毒之預防與處理
- 食品中毒係因攝食污染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化學物質或其他毒素之食品而引起之疾病,其主要症狀為引起消化及神經系統之異常現象,最常見之症狀有嘔吐、腹潟、腹痛等。
- 預防食品中毒四原則
- (一)清潔:食品要徹底清洗,調理及儲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
- (二)迅速:迅速處理生鮮食物及調理食物,調理後之食品應迅速食用,剩餘食物亦應迅速處理,調理後之食品以不超過二小時食用為原則。
- (三)加熱或冷藏:注意加熱與冷藏,一般引起食品中毒之細菌,其最適生存繁殖溫度在攝氏四度--攝氏六十五度之間,而臺灣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溫度都在此範圍內,故食品應保持在細菌不適生存的溫度範圍,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食用前應予加熱煮沸,以避免食品中毒。
- (四)避免疏忽 : 餐飲調理工作,應按部就班謹慎行之,遵守衛生原則,注意安全維護,不可忙亂行之,以免將有毒物質誤以為調味料而造成不可挽回之痛苦。
- 發生食品中毒狀況之處理
- (一) 迅速將患者送醫急救。
- (二) 保留剩餘食品及患者之嘔吐物或排瀉物留存冰箱內(冷藏,不可冷凍),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檢驗。
- (三)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病患,應在二十四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name="高醫醫訊月刊">{{cite web |url=[1]
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
- 1.引起腸炎弧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
- 2.引起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
- 3.引起病原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
- 4.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
- 5.引起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
- 6.引起肉毒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乾製品等。[2]
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
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
其他常見中毒症狀
氰化物中毒症狀:
- 氰化物暴露後,初期,可導致顏面潮紅、心搏加速、高血壓、氣促、頭痛、焦慮及頭暈等症狀。更嚴重者則會產生躁動、木僵 (stupor)、昏迷、瞳孔擴大、呼吸抑制、癲癇、脈搏變慢、低血壓、肺水腫、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及死亡。
- 嚴重中毒者,可在數分鐘內即導致死亡。另外也可能產生結膜炎、角膜水腫、角膜炎、皮膚紅疹、潰瘍及皮膚刺激等表徵。
農藥中毒症狀:
- 中毒輕者產生腺體(淚腺,唾液腺,痰液……)分泌過多、心跳速率異常、肌肉震顫;
- 中毒嚴重者,造成呼吸肌肉乏力、意識模糊,甚至致死。
- 除草劑用的氨基甲酸鹽中毒時,症狀和有機磷中毒相當類似,只不過嚴重程度比較輕
- 除蟲菊製劑大部分是對皮膚和黏膜的刺激傷害,例如口腔黏膜、呼吸道灼傷、疼痛等症狀,較不常見死亡病例。
- 巴拉劑是相當常見的除草劑,一旦人體接到巴拉劑,會引發嚴重的組織過氧化傷害,進而發生組織纖維化。所有器官系統裡,受損最厲害的是肺臟及腎臟。
- 中毒的病患,90%以上會死亡,通常死於急性呼吸衰竭及急性腎衰竭。
- 年年春是連一般民眾也聽過的除草用農藥,可能造成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而死亡。
- 含金屬類農藥一般用來做農業殺菌用,常見的有含銅、砷、錫等製劑。會造成影響全身各個
全身各個器官系統的傷害,也會導致死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