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位於湖北武漢,是由中國科學院投資建成的,自1930年建立以來,除作為東亞淡水魚類的研究中心外,還擔負着科普教育的任務,並一直對國內外各類人員開放,是中國最主要的水生生物博物館。館內現藏有40萬件標本,其中以淡水魚類為主,有30餘萬件,魚類標本[1]種類達260種,還有藻類標本2萬多件,以及各類群的水生無脊椎、水生哺乳動物標本。館內還重點展示了白鱘、白鱀豚等滅絕物種,以及豐富的東亞特有鯉科魚類和青藏高原魚類標本等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頭矛尾魚標本,它是世界上現生的最古老的魚類。
基本介紹
水生生物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由中科院建立於1954年,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投資2400萬元,歷時兩年多建設而成,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並專門開闢了「水生生物世界的奧妙」科普展覽,其中有活化石矛尾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白鰭豚;二級保護動物江豚[2]、山瑞鱉、大鯢、胭脂魚和揚子鱷等。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的前身淡水魚類博物館自1930年建立以來,除作為東亞淡水魚類的研究中心外,還擔負着科普教育的任務,並一直對國內外各類人員開放。
展廳展館
水生生物博物館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展示有白鱘、白鱀豚等滅絕物種;中華鱘、揚子鱷、長江江豚、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特別展示了長江魚類和青藏高原魚類的多樣性。博物館收藏有被譽為活化石的矛尾魚標本。本博物館通過圖片、視頻和文字等方式,展示了藻類、水生植物、水生無脊椎動物、鯨類等水生生物類群。博物館還展示了部分魚類和水生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水生生物博物館也肩負有科普教育的重任,設有科普課堂,不定期講座;網上博物館,開發有手機APP等。
館藏實力
目前,水生生物博物館有庫房1500平方米,收藏有40萬號標本,包括我國淡水魚類標本1000餘種,30餘萬號;魚類模式標本260種;產自國外34個國家和地區的魚類標本600餘種;藻類標本2萬多號;以及部分水生無脊椎動物標本。本博物館的魚類收藏中,最具特色的是鯉形目和鯉科的標本最為完整,反映了東亞魚類區系的特點,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由於獨具特色的收藏和高水平的研究,本博物館已成為亞洲淡水魚類多樣性研究的中心。
實用信息
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30-12:00(11:30停止入場),下午14:30-17:30(17:00停止入場)(每周一上午閉館)
(請至少提前一天預約)
路線導航
乘武漢公交402路到東湖南路水生所站下即可到達。
歷史沿革
水生生物博物館的前身是1930年成立於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34年自然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
抗日戰爭期間,動植物研究所先後遷至湖南南嶽、廣西陽朔,最後轉移到重慶北碚。抗戰勝利以後,該研究所遷到上海。1950年,該研究所在上海改組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從上海遷至武漢,原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積累的大量淡水魚類標本和資料也隨之被帶到武漢,其中最寶貴的是一些命名新種的模式標本。此後,標本收藏不斷增加,發展為淡水魚類標本館。同時,水生所從事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的研究室,也分別建立了無脊椎動物、藻類等多個獨立的標本室。2005年,以淡水魚類標本館為主體,整合其他標本收藏構成了水生生物博物館。
學術研究
經典分類學人才項目:依託博物館開展的標本分類工作。
新型水生動物保存液研製及保藏技術研究:依託博物館開展的標本保藏技術研發工作。
視頻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來做一個漂亮的魚標本吧!,搜狐,2017-11-09
- ↑ 終於定了!長江江豚由二級提升為一級國家保護動物,搜狐,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