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斑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又名華北山羚或西伯利亞斑羚,是分佈在亞洲東部及北部山區的髭羚屬,包括俄羅斯、中國及韓國。其中一群棲息在近東海北部線的韓國非軍事區。牠們在韓國被列為瀕危物種,估計數量少於250頭。於2003年,有指牠們在藏南地區出沒。[1]
形態簡介
頭體長880~1180毫米,肩高610~680毫米,尾長115~200毫米,耳長117~150毫米,後足長235~285毫米,顱全長184~225毫米,體重22~32千克。被毛深褐色,淡黃色或灰色,表面覆蓋少許黑色針毛,具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條粗的深色背紋。四肢色淺與體色對比鮮明,有時前肢紅色具黑色條紋。喉部淺色斑的邊緣為橙色,頦深色,腹部淺灰色,尾不長但有叢毛。中華斑羚雄性體型明顯大於雌性,身體灰褐色,雌雄都長有角,雄性的角長。
棲息環境
中華斑羚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于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於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並在崖石旁、岩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
生活習性
一般數隻或10多隻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結小群活動,年老雄性通常獨居。以草、灌木枝葉、堅果和水果為食。中華斑羚除採食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之外,還會以少量的苔蘚、地衣等為食。
中華斑羚全年共採食植物16科27屬31種。其中,春季取食14科25種,華蟲實、虎榛子、華北剪股穎為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為灌木、禾本科草本、喬木。
中華斑羚夏季取食植物16科29種,其中,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胡枝子、華蟲實、鵝觀草、蒙古櫟、地榆、虎榛子、興安杜鵑等為夏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為禾本科草本、灌木、喬木。
中華斑羚秋季取食植物13科24種,其中,虎榛子、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華蟲實、線葉菊、地榆、蒙古櫟等為秋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為灌木、禾本科草本、喬木。
中華斑羚冬季取食植物8科11種,虎榛子、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線葉菊、華蟲實組成了中華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灌木占比最高,其次為禾本科草本、非禾本科草本、喬木(白樺)。
分布範圍
現存: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在中國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北京、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重慶、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安徽。
不確定:孟加拉國、老撾。
繁殖方式
中華斑羚孕期大約215天,每胎產1仔,雙胞胎的情況極為罕見。野生中華斑羚壽命10-15歲。最高的壽命記錄是18歲,於1982年因病死於印度的一家動物園。
視訊
參考文獻
- ↑ Charudutt Mishra, Aparajita Datta and M.D. Madhusudan. Record of the Chinese Goral Naemorhedus caudatus in Arunachal Pradesh. JBNHS. 2005, 1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