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角鮟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角鮟鱇 |
中文學名:中角鮟鱇 拉丁學名:Centrophryne spinulosa 別 稱:刺鮟鱇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亞 綱:新鰭亞綱 目:鮟鱇目 科:中角鮟鱇科 屬:中角鮟鱇屬 種:中角鮟鱇 C. spinulosa |
中角鮟鱇(學名 Centrophryne spinulosa)也叫刺鮟鱇,為中角鮟鱇科(Centrophrynidae),中角鮟鱇屬(Centrophryne)的一種。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較底層水域,深度範圍590至2325米。雄魚最大體長僅1.3厘米,雌魚則可達24.7厘米。 [1]
中角鮟鱇形態特徵
成熟雌魚魚體較為修長,不呈球狀;上下頜等齊,下頜具有發達之聯合骨棘;小於150mm之魚體上頜末端位於眼部下方,大於150mm則超過眼部下方睛;較大體型眼部前具有卵圓形,巨大之眼窩;
口腔周圍瓣膜發達,位於上下頜內部;口前具有一對鼻孔,開口呈管狀;不具蝶耳骨棘;關節骨棘細小;眼部小,具有半透明膜覆蓋;鰓孔大,呈卵圓形,位於胸鰭基部;皮膚具有相當多微細棘覆蓋。
主鰓蓋骨分叉,形成一銳角,上下長度比例約為54.7%;下鰓蓋骨約與主鰓蓋骨下端等長;吻觸手位於鼻端,包含餌球長度約為22.1 %SL;吻處手基部支鰭骨外露;第二背鰭鰭條僅為基骨;
餌球前分肢扁平,呈扇狀;後分肢較短且稍扁平;餌球基部具有鑲嵌狀色素分布,末端具有平均分散的黑色素。牙齒較短,下頜齒長於上頜齒;上頜齒數32-153,下頜齒數23-96,隨成長而增加;
上鰓骨I及角鰓骨I-IV下端具咽鰓齒,咽鰓骨II跟III具上端咽鰓齒。計算形質:背鰭鰭條6-7;臀鰭鰭條5-6;胸鰭鰭條15-16;不具腹鰭;尾鰭鰭條9;鰓條骨數6;脊椎骨數21。
測量形質(in %SL):吻觸手長21.1-23.9;頭長24.7-31.9;頭高24.7-39.3;上頜長18.2-24.4;下頜長23.9-34.1。頭部各部位比例會隨成長而減少。
中角鮟鱇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較底層水域。
中角鮟鱇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中角鮟鱇漁業利用
少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