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間神經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間神經元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中間神經元(生物學術語)一般指中樞神經元

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內有億萬個神經元,其中傳出神經元的數目總計為數十萬,傳入神經元約較傳出神經元多1~3倍,而中間神經元的數目最大。

輻散

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可以通過分支與許多神經元建立突觸聯繫,稱為輻散。例如在脊髓,傳入神經元的纖維進入中樞後,除以分支與本節段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及傳出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外,還有上升和下降分支與相鄰節段脊髓的中間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因此,傳入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的聯繫方式主要是輻散。這種聯繫方式可使一個神經元的興奮引起許多神經元同時興奮或抑制,形成興奮或抑制的擴散。

聚合

一個神經元的胞體與樹突表面可接受許多來自不同神經元的突觸聯繫,稱為聚合。這種聯繫方式可使許多神經元的興奮作用聚合在一個神經元上,引起後者的興奮;也可使來自許多不同神經元的興奮和抑制作用在同一神經元上而發生拮抗。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傳出神經元接受其他神經元的突觸聯繫,主要是聚合方式;例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它接受許多不同來源的突觸聯繫,其中有興奮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因此,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最終表現為興奮還是抑制,以及興奮或抑制的程度有多大,則取決於不同來源的興奮和抑制作用相互拮抗的結果。這一規律稱為最後公路原則。傳出神經元是各種來源的突觸聯繫的最後公路,由它傳出衝動產生反射活動效應,通過各種來源作用的拮抗使效應在強度上更為協調。

聯繫

中間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更為複雜,形式多樣,有的形成鏈鎖狀,有的呈環狀。在這些聯繫中,輻散和聚合同時存在。興奮通過鏈鎖狀聯繫,在空間上擴大其作用範圍。興奮通過環狀聯繫時,由於環路中神經元的性質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效應。如果環路中各種神經元的生理效應相同,則興奮由於反覆在環路中傳導,導致興奮活動時間延長。如果環路中存在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則興奮經過環狀聯繫將使原來的神經元活動減弱或及時終止。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