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豐德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豐德寺位於西安城南灃峪口的東山坡上,依山傍水,風景如畫。建於隋代,盛於唐代,是中國國國佛教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卓錫之寺。唐以後香火不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整修,今為尼寺。現存大殿、韋陀殿、齋堂、南北廂房、經幢等,環境幽雅。

中文名稱 豐德寺

地理位置 西安城南約30公里的灃峪口

景點級別 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韋陀殿、齋堂

始建年代 唐永徽年(605-655年)

最後重修 1986年

風景特點

寺院內古木參天,花木鬱郁,每逢風和日麗的季節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堪稱關中一大名勝古蹟[1]

主要景觀

  • 大雄寶殿: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七尊雕像。佛前幡。幢。幔垂,法器陳列井然,燈光明亮,肅穆莊重。內供有韋陀,彌陀佛像兩尊。
  • 金剛經幢:大雄寶殿前豎有金剛經幡一座,久經風雨剝蝕,字跡蓋不可辨認。
  • 寺內存有清代碑石兩塊。院南三塔巍然矗立。
  • 喇叭鐵塔:寺南塔林安葬歷代主持,智芷、道宣、圓測3位大師的舍利及3座明代瓶式喇叭鐵塔尚存。

歷史沿革

明永樂年間(1403~1424)整修,光緒十九年重修,有住持潁川等所立碑石[2] 。圓測法師在東都佛授記寺與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年)圓寂後,曾分骨葬於終南山豐德寺嶺上,至宋政和五年,又從豐德寺分骨葬於興教寺玄奘法師塔左,建造新塔。但道宣、圓測均在後,而智藏卻在前。據續<高僧傳>記載,智藏俗姓魏,十三歲出家,隋文帝開皇三年(五八三年)住終南山豐德寺,唐武德八年(六二五年)圓寂於豐德寺,終年八十五歲。故豐德寺很可能創建於隋代,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應是重建或重修。寺內有原道宣律師創建的戒壇,寺後東嶺有圓測法師的舍利塔。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園測法師在洛陽佛授記寺圓寂,曾分骨葬於終南山豐德寺嶺上,至宋政和五年,又從豐德寺分骨至興教寺,並於玄奘法師塔的左邊建造舍利塔。據《古剎提要》和《西安府志》載:「豐德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及明永樂三年(1405)都曾重修,正德十五年(1511)又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主持通慈法師重修碑石,同治年間遭兵災寺廟被毀,光緒十九年重修,有住持潁川法師等所立碑。」1960年經調由比丘尼住寺。「文革」期間,寺院慘遭破壞,1986年寺院僧尼各方化緣,返修大雄寶殿,新增建僧舍。 解放後,殿宇還比較完整,住僧一人.一九六O年調整由比丘尼住寺。文革期間,殿宇和宗教文物受到嚴重破壞,山門外明代所鑄的一對鐵獅子、鐘鼓樓及兩棵古柏樹被毀,韋陀殿的四大天王像、大殿的三座佛像和東嶺之菱形塔亦被拆除。一九八六年,住寺僧尼各方集資,翻修了大雄寶殿和新建部分房舍,佛像塑金身寺廟換新顏。

豐德寺智藏傳

智藏,姓魏氏,化州鄭縣人也,十三歲出家事藹法師。當西魏之世,住長安陟岵寺,值周滅法權處俗中,為諸信心之所藏隱,雖王禁克切不懼刑憲,剃法法服曾無便俗迄至隋初經六載,晦跡人間不虧道禁,自有同麈莫敢聯類矣,移都龍首住大興善。開皇三年,乃卜終南豐谷之東阜,以為終世之所也,即昔隱淪之故地矣。山水交映,邑也相望,接敘皂素,日隆化范。後文帝左衛大將軍晉王廣,就山引見。藏曰:《山世乃異,適道不殊,貧道居山日積,意未移想,陛下國主之體,不奪物情為宗》。王具聞帝,帝嘆訝久之,乃遣內史舍人虞世基,宣敕慰問,並施香油,熏爐及三衣什物等,仍詔所住為豐德寺焉。每至三長之月,藏盛開道化,以智論為言先,凡所登踐者,皆理事齊稟,京邑士女傳響相多,雲結山阿,就聞法要。逮武德初歲愛至僧官,眾一積善所舊,乃處員內,道開物悟,深有望焉!雖預僧僚而身非世檢,時復臨敘,終安豐德。以武德八年(六二五年)四月十五日遘疾,少時終於所住,春秋八十五。然藏青襟入道,自檢形神,不資奢靡,不欣榮泰。時居興善,官供頻繁,願存乞食,盡形全德,從任局僧務,夏與冬冰而此智不移,終不忘瞰僧食。晚居西郊柏林墓所,頭陀自靜,文帝出遊迂而結嘆,與諸管人等各舍所著之衣,白有餘聚,藏令村人車運用充寺宇,故使福殿輪奐,迥拔林端,靈塔架峰,迢然雲表,致有京郊立望得傳遙敬矣。又愛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補,厚重可齊四斗,六十五夏初無一離,受日說預由來傳,常座一食終乎大漸,而狀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質貌魁梧,峙然峰之相。長居寺之南岫四十餘年,面臨深故目極天際,徑途四里幽梗盤岨不易登異。而藏手執澡瓶足躡木履,每至食時乘崖而至,午後還上,初無顛墮,因斯以談,亦雄隱之高明者故,圖寫象供,於茲存焉。京師寺沙門小曇,欽藏素業,為建碑於寺門之右,穎川沙門法琳制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