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老龍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龍灣 | |
---|---|
老龍灣 | |
出生 | 臨朐縣城南12.5公里處的冶源鎮前 |
職業 | 鑄劍池、秦池、洪湖窟 |
老龍灣,原名熏冶水為省級風景區,有"北國之江南"之稱。位於臨朐縣城南12.5公里 處的冶源鎮前,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地理位置,臨朐縣城南12.5公里處的冶源鎮前。[1]
來源
老龍灣歷史悠久。其西盡頭主泉--薰冶泉,在戰國時期的史書《齊乘》中已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著的《水經注》中寫道:"薰冶水已成名跡"。[2]
據傳說: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深不可測,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得名"老龍灣"。
簡介
水面面積五十餘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要有鑄劍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放生池等。
一串串氣泡自水底上浮,有如萬顆珍珠。南岸竹林環抱,北岸楊柳垂絲。
老龍灣水四季恆溫(攝氏17--18°C)。水面上水雞嬉戲;竹林中群鳥棲息。
盛夏酷暑,老龍灣水清涼甘冽,浸人肌膚;但在數九寒冬,水面上卻霧氣蒸騰。
古人遂在《臨朐八大景詩》中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老龍灣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使老龍灣風光不斷點綴更新。
地處偏僻山鄉的老龍灣,終如一個少女--她雖衣着簡樸,但憑美貌麗質,吸引遊人。[1]
景點
鑄劍池
老龍灣西首之主泉薰冶泉,湧出地表,先匯成約700平方米的橢圓水池,名曰"鑄劍池",傳說春秋冶工歐冶子在此鑄劍淬火而得名。
泉上罩以嶙峋怪石,怪石中探出兩條石龍之頭,石龍口吐清涎,如跌散珠。遊人立身石龍頭邊,聽松聲竹韻,泉響佩環,飄飄然似置於蓬萊之上。
池西南側磐石壁上,鐫有雪蓑所書"鑄劍池"三個斗方大字和絕句"天丁呵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
後跋數語:"為海浮山人(馮惟敏號海浮山人)索,雪蓑漁者並題,戊申歲麥月 日也"(現石刻已殘缺不全,此據拓片。)石刻之南側,一幢立於1991年的石碑,正面刻"鑄劍池"三個草體大字,乃武中奇所書。
鑄劍池東壁雪化橋,一孔石砌拱型涵洞,日夜不息地涌流着聖泉碧水。
遊客雅興所致,或駕一頁扁舟,穿越橋洞,劃至鑄劍池中,取石龍吐珠之佳景以留影,亦且別致。
雪化橋
雪化橋原為寬不盈尺的條石壘成。因橋石接近水面,所以,每在三九隆冬,老龍灣熱氣蒸騰,飛雪落橋,即便溶化,故名"雪化橋"。
1997年四月,改修雪化橋,並由中國書法空協會常務理事張海題碑:"溫玉溶雪",以喻雪化橋之意境。
白行龍宮
雪化橋南端隔水相望,就是三面環水的"白龍行宮"故址。
原白龍行宮為古殿堂式建築,飛閣流舟,氣勢宏偉。室內樑柱上皆有浮雕蟠龍及彩雲。蟠龍怒目利爪,雲生從龍,鱗甲須髯,宛然飛動。當地人俗稱"龍王廟"。
萬寶泉
在清漪亭正北,立一石碑,大書"萬寶泉"3字。據說,書碑人是在老龍灣東邊居住的秀才馮氏後裔馮錫田。碑側有長方形石砌深池,泉流汨汨。
每年冬天,因擔水的隊伍兩水桶不斷濺出水來,便在石街兩邊結成薄冰,可見擔水者之多。因時人有習俗:每當節慶日擔水,總要往泉中投一枚錢幣,此泉便因得寶多而得名"萬寶泉"。
陳榮碑林
在白龍行宮對面,有一座青磚鑲嵌的石碑矗立,有工筆竹畫刻於石碑之上。其枝葉勁俏而工整;灑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碑竹作者陳榮,號小嵩,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歲貢,是臨朐縣嵩山腳下,馬莊人。
竹刻右下題跋,體行草,筆路流暢,俊雅秀美,文辭簡括,意旨深微。此竹刻圖文俱佳,雕琢精細工致,是珍貴的文物古蹟。此竹刻迄今以180餘載,時受風雨之侵,歷遭戰亂之禍,寸至今日,確為不易。
善息泉
從白龍行宮向東40米處,有一泉流,石壁上刻有"珍珠泉"3字。其實,此泉本名"善息泉"。因酈道元常在泉邊臥牛石上坐歇,而以其字善長遂稱為"善息泉"。
遊人觀看泉底陣陣噴發而出的串串珍珠形水泡,就由近代書法家即興題寫"珍珠泉"三字,刻於石壁之上。其實,在老龍灣水域內泉計萬許,到處可見這種深泉噴薄而出串珠的現象。
竹林
老龍灣堪稱是長江以北的第一天然竹林。因為老龍灣水四季恆溫18°C,冬天水煙奄靄,夏季氣候清涼宜人,適應了淡竹的生長條件。老龍灣畔的淡竹以有數千年的歷史。
此竹,自穀雨開始,由前一年的竹根上萌芽,所謂的"雨後春筍",即指穀雨以後新筍萌動,銳利的筍篁便迅即劍拔千尋,亭亭玉立。只需18天即趕過老竹長夠高度,然後才生枝吐葉,新竹便蒼翠欲滴而高於老乾。
鄭板橋詩曰: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濯馬潭
江南亭前僅距十數米,有一池碧水,水深數米,清澈見底。這長方形石砌水池長十幾米,寬約五米,東頭向南迴轉,石壁上刻有"濯馬潭"三字。據傳說,戰國時期齊宣王的妻子鍾離春曾到過老龍灣,並曾在三角灣洗濯戰馬,故名"濯馬潭"。
濯馬潭池水清澈,但水的比重很大,人們試投以硬幣,飄飄忽忽,許久才能沉至水底。池呈不規則"S"形,幾處拐彎。故又有"八角灣"之稱。其與薰冶湖交界處,建有一座拱型石橋,名曰"雲橋"。雲橋前面還有奇觀:濯馬潭匯出之水與薰冶湖水的交界之處水面上,竟然橫着一條水線,靜如震裂玻璃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此堪與濟南金線泉相媲美。
潭東北側立一塊黃色怪石,與綠竹碧水相輝映,湊成妙景。 1988年,青島著名書法家修德立於濯馬潭邊,觀巨石兀立,恰似黃龍昂首探出水面,他即興望石書空,繪出一個切合石體的後尾一筆正如"龍尾"拂水的"龍"字。他隨即乘興揮毫書此"龍"字鐫於石上,確是妙字點景更生輝。
秦池
龍灣之陰,濯馬潭西側,修竹青翠萬竿,雜樹濃密蔽日,林間,盤石累羅,底部岩隙中,泉涌若沸,匯水成汪,名"神泉",又名"神池",亦稱"秦池"。
秦池之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東周戰國時,齊釀造巨匠田無忌,能為"千日醉"酒。曾先以淄水試之,次以大河、小河,再以巨洋之水,屢釀不果。後沿河溯流而上,覓甘泉至熏冶,見水美且清,宜於醞釀,遂於湖之陰,是泉之側,砌灶蒸製。漿成,果不其然,飲之一升,醉眠百日,過飲一斗,三載方醒,人稱之為"千日醉",一時名聞齊魯。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東遊巡察,人進斯漿,醉而贊曰:"非神泉之液,少康之術,難令朕醉。"問明來由,遂賜泉名"神池",酒亦隨之。後人為紀念始皇帝賜名,又稱"秦池"。由此,名泉佳釀,相得益彰,名沸古今,譽滿四海。
1996年春,於池南岸磐石上,建亭刻碑,爰以為記。亭為六角,大架木製,頂覆以琉璃瓦,飛檐翹角,雕繪生動明麗。亭內碑刻,料以青石,雙面磨礱。正面鐫"秦池"而大字,陰碑刻"秦池記"。此亭,背倚海浮山,坡陡仰望,怪石嶙峋。石階逶迤左右,形成自然。竹樹籠罩,朝靄夕陽,顯得分外幽靜雅觀。亭北憑欄遠望對岸,垂柳畫舫,鳥鳴人歌,風光無限。
清漪亭
清漪亭是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禮部尚書馮琦修建的。亭閣坐落於"熏冶湖"西北隅,四面環水,有一石橋通往北岸。遠遠望去,好似停泊於湖面上的一隻畫舫。東顧翠藻青蒲,西觀綠荷滿塘,南望波光瀲灩,北依修竹萬竿。此亭於咸豐五年(1855年)修繕時,由馮氏後裔馮錫田改題為"芳洲"。
該亭於20世紀60年代被毀。1972年再次重建,遂有馮氏後人馮恩亮重題"清漪亭"匾額於亭上。
陽春,迎四周澄潭明澈,翠竹更青,岸柳吐翠;夏日,泉水恆溫,遊客揮汗而至,暑氣頓消;秋季,垂柳葉轉黃,藍天映綠水,秋高氣爽,扁舟輕盪,繞於亭邊,興致益增;冬雪之晨,蒼松素裹,翠竹瓊杖,湖面雲霧縹緲,清漪亭猶在輕紗籠罩中,遊人置身亭中,如臨仙境。
視頻
臨朐老龍灣一個值得去的地方201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