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西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西縣是河北省邢台市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部,京九鐵路、邢臨高速公路和邢臨公路貫穿縣境,是邢台市的東大門,溝通冀魯的橋頭堡。行政區域面積542平方公里,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9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5.29萬人(2016年),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珠江路。

漢代置清淵縣(治今臨西)。北魏更名臨清縣(治今臨西)。金元以後,縣治遷徙水東(治今臨清),遂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1964年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設臨西縣。臨西縣歷史上湧現出北宋名將王彥超、明代文學家謝榛、全國勞模呂玉蘭等名人志士。有京杭運河、臨清古城遺址、月窪寺等名勝古蹟, 潭腿亂彈空心面等文化遺產。

臨西縣主產小麥、玉米等作物,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等工業體系,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業。2016年,臨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9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9億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西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南部,衛運河中游左岸。地理坐標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地處冀魯平原腹地、兩省(河北、山東)三市(邢台、聊城、德州)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縣,西接丘縣,北銜威縣、清河縣。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略呈橢圓形,總面積54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珠江路。

地形地貌

臨西全縣地勢平坦,中部古堤縱貫南北,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窪、白坡窪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窪地,最低點海拔27米。

地質

臨西縣在地質構造位置上處於華北新華夏第二沉積帶的東部邊緣。按地質分區,屬華北地台區的渤海台向斜。西靠太行山隆起帶,東與華北平原斷裂帶接觸,跨居邢衡隆起及臨清拗陷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基底發育是晚中生代和第三紀時形成的北北東向晚近期活動斷帶,並割裂成冀縣、南宮凹陷四級構造單元。基底構造控制着第四系沉積厚度。

地層屬於較厚的第四系覆蓋層,是一套成因類型複雜的鬆散亞沙土、亞粘土、粘土、中夾粉沙——粗沙的沉積,總厚度在470一600米之間。此種地層結構雖貧於礦藏,但土層深厚,無障礙層次,富含水肥,構成了農業生產的良好土壤基礎。據國家石油部門的勘探,境內地下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氣候

臨西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1月平均氣溫-2.9°C,極端最低氣溫-21.2°C(1971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6.6°C,極端最高氣溫41.2°C(1966年6月22日)。

無霜期194天,年日均氣溫5°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49天,年日均氣溫0°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86天。初、終霜凍平均日期分別在10月24日和4月12日。

年平均日照為2497.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56%。年平均輻射總量119.2千卡/平方厘米。

平均年降水量55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886.3毫米(1973年),最小為274.3毫米(1972年)。

水文

臨西縣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東臨漳衛南運河(衛運河),縣內長39.2公里。此外,境內還有衛西乾渠、臨威渠、臨館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臨渠、東清臨渠、躍進渠、趙疃渠、馬劉莊渠、引衛西乾渠、趙王河等21條骨幹渠道,縣內乾渠總長204.24公里。渠道密度為0.38公里/平方公里。年均輸水量7000萬至1.1億立方米。全縣淺層淡水區面積為483.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7.9%。

臨西縣淺層地下水依靠降水補給,引黃乾渠、衛運河側向補給地下水1.69億立方米/年;深層地下水靠上游同層地下水越流排泄量補充1919.1萬立方米/年。

土壤

臨西縣境內土壤分1個土類(潮土),3個亞類(褐化、潮土、鹽化潮土),8個土屬,26個土種。西部黃河故道堤上緩崗帶,向褐化潮土發展、轉化,有褐化潮土14.48萬畝,占總面積的17.8%;東部堤下低洼地區為典型的潮土和鹽化潮土,面積分別為60.12萬畝和6.7萬畝,各占總面積的74%和8.2%。表土質地以輕壤質為主,面積達70.3萬畝,占總面積的86.5%;沙壤質分布在衛運河沿岸及老沙河一帶,面積6.2萬畝,占總面積的7.6%;中壤質4.3萬畝,占總面積的5.3%;另有5000畝的砂質,占總面積的0.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西縣的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天然降水)、客水(衛運河來水)、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屬水資源量少區域。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774.4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467.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5499.3萬立方米(可開採量為3819.9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1192.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44.3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6.6%,水資源極度匱乏。與1990年後相比,臨西縣水資源總量減少2055.6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臨西縣地處地熱資源帶,地熱水為極軟水,用途廣泛,極具開發利用價值。冀南溫泉位於臨西縣城西大門,邯臨公路旁邊高村境內,井深1280米,出口水溫54±1℃,流量100立方米/小時。2009年溫泉娛樂中心有溫泉井3眼,井深1500米,日出水量1萬餘噸,水溫53℃—60℃,水質符合國家醫療熱礦水標準; 水中富含68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無色無味,水質細膩,對皮膚、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統有療效。 截至2015年,臨西縣城區內共有16眼地熱井,全部被取締關停。

人口民族

人口

臨西居民絕大部分為明朝初年山西移民遷入,境內78%的聚落形成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安定,生產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

2014年,臨西縣總戶數101304戶,戶籍人口386800人,其中男性199799人,女性187001人;18歲以下109362人,18—35歲108883人,35—60歲118011人,60歲以上50544人;全縣常住人口350640人,其中城鎮人口142409人,城鎮化率40.61%。2014年出生5323人,人口出生率14.76‰,出生人口性別比104.02:100,死亡2718人,人口死亡率7.53‰;自然增長26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2‰。

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臨西縣漢族人口340042人,占總人口的99.03%;少數民族人口3342人,占0.97%,其中回族3299人,滿族24人,布依族3人,蒙古族彝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仡佬族各2人,藏族、苗族、傣族佤族各1人。

經濟

綜述

2015年,臨西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7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0.0:34.8:45.2;全部財政收入4.51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7.69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1元。

第一產業

2014年,臨西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65912人;有農業產業化龍頭經營組織13個、龍頭企業集團11個,農業產業化總量25.56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58%;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98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66億元;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2.35億元,比2013年增長5%。2015年,畜牧、蔬菜、林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農業產業化率達到64.5%。

農業

臨西縣盛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大豆等作物,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縣、省市波爾山羊和小尾寒羊改良基地、河北農大高新技術示範基地。 截至2013年,臨西縣有蔬菜大棚1721個,食用菌大棚1200個,核桃1640畝,蘆筍2050畝,初步形成兩條高效農業種植長廊,沿路周邊建設以蔬菜、食用菌、核桃、黃金槐、蘆筍、竹柳等為主的10個特色農業示範區。

2014年,臨西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8001公頃,糧食播種面積46914公頃,總產量30.76萬噸;蔬菜播種面積756公頃,總產量4.82萬噸;有設施農業設施5100個,占地面積193公頃,實際使用面積150公頃。有種植業生產基地3個,種植面積13576公頃,聯繫農戶4.3萬戶。農用機械總動力611341千瓦,大中型拖拉機1225台,小型拖拉機5196台,聯合收割機1269台;機耕面積34001公頃,機播面積57468公頃,機收面積45602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2680公頃;化肥使用量27669噸,農藥使用量429噸,地膜使用量700噸,農村用電量萬千瓦12786時。實現農業總產值12.24億元,農業增加值8.01億元。

林業

2014年,臨西縣果園面積680公頃,園林水果產量12030噸,實現產值3683萬元;其中蘋果園260公頃,產量4500噸,梨園260公頃,產量6750噸,葡萄園30公頃,產量210噸,桃園50公頃,產量200噸。全年人工造林(防護林)567公頃,四旁(零星)植樹60萬株,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033公頃,中幼齡林撫育面積2300公頃;育苗面積135公頃,生產商品木材1297立方米。實現林業產值3002萬元,林業增加值1945萬元。

畜牧業

2014年,臨西縣肉類總產量1.84萬噸,禽蛋產量2.77萬噸,牛奶產量1850噸,羊毛產量89噸;有養殖業生產基地2個,銷售產值2.63億元,聯繫農戶512戶;實現牧業產值8.79億元,牧業增加值4.14億元。

第二產業

工業

民營經濟占臨西縣工業主導地位,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各類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軸承、棉紡、建材、機械、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軸承生產是臨西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臨西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碳鋼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被授予「河北省臨西縣軸承出口聚集區」、「中國軸承產品出口共建基地」稱號。2012年全縣軸承產業固定資產達58億元,從業人員6萬餘人。

截至2012年,臨西縣有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千萬元以上企業20家,百萬元以上企業188家,其中5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46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註冊商標20多個,產品遍銷海內外。

2014年,臨西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83億元,銷售產值48.69億元,資產總計30.4億元,負債合計13.67億元,營業收入47.97億元,營業利潤1.97億元,利潤總額2.03億元,利稅總額3.4億元,從業人員平均人數7352人;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8.22億元,增加值10.44億元;共實現工業增加值15.4億元,比2013年增長11%。

工業園區

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城珠江路以北,陽光大道兩側,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由中國軸承大世界、工業區和10個行政村組成。園區形成以中國軸承大世界市場為龍頭,以加工生產區為主體,集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軸承產業園區,2011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1]

臨西縣運河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東部,與山東省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是臨西縣依託縣域東部軸承、機械等特色產業建設的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主要接納軸承加工、機械製造、機電數控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型企業入園,為四星級創業輔導基地,截至2015年共吸引36家企業投資建廠。

建築業

2014年,臨西縣有建築業企業1家,從業人員期末人數50人;簽訂合同額189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60平方米;消耗鋼材170噸,木材120立方米,水泥500噸,平板玻璃120立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77平方米,竣工產值30.4萬元;建築業總產值189萬元,企業總產值92萬元。

第三產業

2014年,臨西縣有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3家,從業人員48人,營業面積1340平方米,資產總計4504萬元,商品購進額6009萬元,銷售額6387萬元,營業收入6387萬元,利潤總額178萬元;限額以上零售業法人企業9家,從業人員132人,營業面積5819平方米,資產總計4489萬元,商品購進額9504萬元,銷售額7393萬元,營業收入5992萬元,利潤總額277萬元;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2億元,其中城鎮21.36億元,鄉村10.26億元。出口總額2619萬美元。房地產完成投資3.6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6.79萬平方米。201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6.605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1.3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6.67億元。有固定電話用戶29610戶,移動電話用戶172130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1145戶。

著名人物

王彥超(914—986),字德升,大名臨清(今邢台市臨西縣)人。五代時,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官,立有戰功。後周末期至北宋初年曾任鳳翔節度使和永興軍節度使,兼領中書令。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對其及諸節度使「杯酒釋兵權」,王彥超主動解除兵權,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乞骸辭官。

路通,元朝臨清(今邢台市臨西縣)人,幼時志向遠大,兵法嫻熟,武藝超群,尤善騎射。元朝初年,路通征戰南北,在抗擊金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為元朝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大元兵馬大元帥。

柳佐(?~?) 明代官員。字賡虞。今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舉進士,任夏邑知縣,繼為御史。因爭國本與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等數人俱被革職。光宗即位後,復起為太僕卿,後升至工部尚書。卒後贈官太子少保。

謝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臨清人(今河北邢台臨西)。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後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後為李攀龍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諸藩王間,以布衣終其身。其詩以律句絕句見長,功力深厚,句響字穩,著有《四溟集》、《四溟詩話》。

孫維統(?一1677),字衡甫,山東臨清(今河北臨西縣)孫樓村人。二十歲從戎,累著戰績。康熙年間在陝甘一帶圍剿叛軍,戰功赫赫,受康熙皇帝嘉獎。後調任浙江定海總兵,剿海盜時染病而卒。

洪毓琛(1813-1863),回族,字璟甫,山東臨清洪官營(今邢台市臨西縣洪官營)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歷任沙縣知縣、台灣(海防)同知,後出任台灣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升按察使司分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卒贈太常寺卿,為政慈惠,有洪菩薩之稱,是台灣歷史上唯一的回族知府。

呂玉蘭(1942—1993),女,邢台市臨西縣東留善堌人,原河北省委書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帶領群眾戰風沙、斗鹽鹼、開荒種樹、打井修渠,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和河北省勞動模範,1966年被評為全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傅彪(1963—2005),原籍河北臨西,1963年出生於北京,著名影視演員。參演電影有《北國紅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天下無賊》等;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大明宮詞》、《永不瞑目》、《啼笑姻緣》等,塑造的「面瓜」、「高寶生」等鮮活人物深受觀眾喜愛。多次獲得優秀演員獎項。2005年因肝癌去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