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噶爾古城(溫亞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噶爾古城》中國當代作家溫亞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丹噶爾古城

西寧市出發,乘車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我們遊覽了丹噶爾古城。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丹噶爾古城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 40公里。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在這裡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相交,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裡穿越,眾多民族在這裡集聚,素有「青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稱。

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要地,城內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承載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體現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交匯融合的奇異景象。

丹噶爾古城是茶馬商都。盛唐時在日月山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個「茶馬互市」,宋代為絲綢南路商衢,明清時「茶馬互市」從日月山下逐漸移到丹噶爾古城,清末民初丹噶爾成為當時西北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茶馬互市」年貿易總額白銀達250萬兩,超過了當時西寧的六七倍。後來,京、津、滬、晉、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紛至沓來,英、美、俄等國的泰興、仁記,泰和、怡和、居里、瑞記、美斯、瓦里等八大銀行在此設立辦事機構,進行商業貿易和金融業務。丹噶爾因此形成了龐大的漢藏貿易的「藏商(歇家)」隊伍,他們足跡遍及西藏新疆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開闢了「藏商」之路。

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餘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白銀達到500萬兩以上,商賈雲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稱。每當黃昏來臨,城內各個店鋪和洋行的門上製作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燈箱式廣告招牌燈火輝煌,大放異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如今的「排燈」便是這種廣告招牌的演變,可以說湟源排燈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燈箱。

古城得名於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以後隨着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這些寺院廟宇建築宏偉,布局嚴謹,刻鏤精緻,壁畫精美,彰顯出無窮的神秘魅力,同時也把儒、道為核心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各個民族在這裡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裡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着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為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其中,湟源排燈已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青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

隨着時代發展,商貿中心地位的轉移,丹噶爾古城日漸蕭條。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續古城文脈,湟源縣委、縣政府依據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經過嚴謹的科學規劃和細緻的文物普查後,從2007年起開始對丹噶爾古城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建設,修復新建了東西城門、牌坊、民俗宅院、博物館、丹噶爾廳署、洋行、文廟、昌耀詩歌館、羌笛樂宮演藝大廳、火祖閣等主要景點及600多間店號商鋪,沿街設置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場景等小品景觀,街道和店鋪照明設施全部採用湟源排燈代替。同時,在羌笛樂宮、城隍廟、丹噶爾廳署、文廟等主要景點,策劃編排了「羌風流韻」原生態舞蹈、城隍廟會、「暑衙升堂」、文廟祭孔等文化活動。旨在將丹噶爾古城打造成為集獨特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商業文化、軍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獨特的建築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商貿交易功能的環湖旅遊目的地,夏都西寧旅遊圈和青海湖旅遊圈上的重要節點,展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交匯融合景象的平台,使丹噶爾古城成為湟源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穿過千百年歲月雕飾的街巷,走出丹噶爾古城敞靚的城門,足跡濺起悠悠清韻,側耳諦聽,深沉渾樸的古韻中,正在流淌着原生態的歷史回音,醉了茶馬商都,醉了八方遊客![1]

作者簡介

溫亞洲,男,陝西神木縣人,大學本科學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