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稜縣九龍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稜縣九龍山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丹稜縣九龍山

地 點 四川丹稜

原 名 楊場鄉

建 於 清宣統年間

丹稜縣九龍山:柵頭鎮縣南四十里。鎮有九龍洞,其中幽勝,上有峰巒。《志》云:鎮當嘉、眉、雅往來之沖,人物阜繁,商旅輳集,甲於西南。」可見清朝時的楊場鎮盛極一時。「九龍洞」應該是在楊場鎮徐壩村的九龍山。九龍山位於金牛河畔,因山有九峰延綿起伏,遠看猶如臥龍汲水而得名九龍山。經過前幾年的開發,現在的九龍山是省級森林公園。[1]

簡介

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城南18公里的地方,有個楊場鎮。楊場鎮原名楊場鄉,據說古稱柵頭鎮,建於清宣統年間。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柵頭鎮縣南四十里。鎮有九龍洞,其中幽勝,上有峰巒。《志》云:鎮當嘉、眉、雅往來之沖,人物阜繁,商旅輳集,甲於西南。」可見清朝時的楊場鎮盛極一時。「九龍洞」應該是在楊場鎮徐壩村的九龍山。九龍山位於金牛河畔,因山有九峰延綿起伏,遠看猶如臥龍汲水而得名九龍山。經過前幾年的開發,現在的九龍山是省級森林公園。

從楊場鎮沿着一條鄉村公路東行約3公里,便來到金牛河邊。金牛河也稱金流河,河邊,是青翠的竹林,沿着河邊的石板小徑前行一段,就到了九龍山山門。山門前,湖水一灣,古名「大月灘」,實際上是在金牛河上圍堰而成的龍華水庫(屬夾江縣)的一角。九龍山的東南端與夾江、洪雅、東坡區接壤,金牛河流過這裡,流經夾江,在青神縣漢陽鎮匯入岷江。

九龍山山門,掩映在兩旁茂密修長的竹林之中,進入山門,穿過一片碧綠的竹林,一方禪林呈現在眼前,這就是佛教聖地——竹林寺。

史料記載:竹林寺初建於東漢年間,始稱淨眾寺,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因寺周植竹林300畝,修竹萬竿成茫茫竹海而改名「竹林寺」。傳說詩仙李白、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彭端淑等歷代文化名人曾游竹林寺,有許多著名詩篇傳世。

五代時丹稜城東人可朋棄官回鄉披緇於竹林寺18載,與盧延讓、歐陽炯、方干、齊己、貫休結為詩友。可朋一生寫詩千餘篇,匯編成《玉壘集》,名篇《耕田鼓》震驚當朝。廣政9年(公元956年),後蜀皇帝孟昶賜錢十萬、布五十匹獎勵時任竹林寺住持的可朋。明代文學家楊慎《升庵詩話》云:「唐世詩人,射洪陳子昂、彰明李太白、丹稜僧可朋不相上下。」明萬曆年間,僧一直大師建藏經樓,藏經書萬卷。清道光29年(1849),丹稜知縣毛震壽撥巨款修繕竹林寺,題「竹林煙月」於寺後崖壁上,並賦詩一首:「寒煙逼出一林秋,露下天高月滿樓。古樹深簧山寂歷(寂靜),道心詩夢兩悠悠。」竹林寺在歷代被列為「丹稜八景」之一。

進寺門,爬上一段陡直的石階,可見紅牆碧瓦的大雄寶殿。據了解,解放初,竹林寺寺院由村社代管作倉庫,在一次烘烤穀物時失火,所有建築頃刻間化為廢墟。1993年,竹林寺恢復開放,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可朋祠、山門及附屬配套設施等建築幾十間、房舍幾千平方米。大雄寶殿,內供三身佛,殿前,挺拔着一棵高大繁茂的榕樹,需三人才能合圍。

大雄寶殿後,是觀音殿,殿右後方崖壁上,就是清代丹稜知縣毛震壽題寫的「竹林煙月」。

從觀音殿右邊可以上山,走不多遠,是一道陡峭的「通雲坡」。上得「通雲坡」,是一堵圓形山包,上面有塑像題刻,山包上還建有天亭。

走上山脊,放眼四望,滿目青翠。現在的九龍山森林公園,據說面積有380公頃。這裡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地深厚肥沃,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公園內生長着馬尾人工林、常綠闊葉林、翠竹林、古榕樹,那些火紅的杜鵑、爛漫的山茶、雪白的扁竹葉、千姿百態的薔薇和蘭草為豪豬、松鼠、杜鵑、啄木鳥、白鷺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身環境。

竹林寺後,有鐵桶山,除了九龍山傳奇外,當地還流傳有唐代廣元將軍花敬定血戰鐵桶山的傳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有反朝廷的民眾駐紮在高峻的鐵桶山上,成都尹崔光遠命其牙將、蜀中名將花卿(敬定)圍攻,幾番鏖戰,久攻不下,故名鐵桶山。花卿兵敗退至現東坡區東館鎮河邊,下馬想洗去滿臉血污,不料河邊一浣紗女問他:「將軍無頭,盥洗何為?」 花卿伸手一摸,才發現項上果真無頭,遂訇然仆倒而亡。

竹林寺旁,還有丞相灣。南宋史學家李燾共有七子,其中,李壁、李埴先後官居副宰相。但李燾、李壁、李埴的墓並不在這裡,而是李燾的另一個兒子、官任夔州路提點刑獄的李墍(jì)之墓在此。據說,過去李墍墓前還有石人、石馬、石碑等。後來,在開發建設九龍山森林公園時,當地政府在這裡建了李燾、李壁、李埴墓,並將這裡改名丞相灣。 諺語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固原縣城南門外的九龍山山不算高,也無修成仙人之傳說。但是,九龍山的歷代屢建寺廟,不息祭祀,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則非同凡俗。

參考來源

  1. 丹稜縣九龍山,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