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號驅逐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丹陽號驅逐艦(舷號DD-12),原為大日本帝國海軍雪風號驅逐艦系日本佐世保海軍造船廠建造,1940年完工服勤,曾多次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海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代表依盟國議定在1946年6月28日派員於東京抽籤獲得八艘日艦,其中一艘即為丹陽艦,1947年丹陽艦由日本駛至上海高昌廟碼頭,同年7月3日正式移交中華民國並於1948年5月1日正式命名為「丹陽」,於1966年除役[1]。
概述
1946年12月30日,「雪風」被指定為特別保管艦,並以戰時賠償艦引渡到聯合國。「雪風」的乘組員們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到最後仍細心地整備,而聯合國方面則感嘆「戰敗國的軍艦仍不理後事,細心地整備及保養艦隻,真是令人驚嘆」。
1947年6月28日在東京盟軍總部大禮堂舉行日本賠償艦抽籤,中國海軍上校馬德建抽籤抽到雪風號,雪風號遂加為中華民國海軍艦隊。 1947年7月3日抵達上海高昌廟碼頭,於7月6日移交至中華民國,翌年5月1日改名為「丹陽艦」(DD-12)。成為中華民國艦隊的旗艦[2]。
雪風號在移交時是無武裝狀態,長時間停泊在上海無法出海,僅在港內擔任訓練艦,無正式編制。直到1948年,因為國共內戰中國民政府不斷戰敗,並在美援斷絕的情況下,丹陽號及命運相同的日償艦開始自上海拖曳到台灣基隆以免遭共產黨擄獲。
丹陽號在基隆牛稠港船塢實施艦體修整,再拖到左營軍港執行再武裝計劃,直到1952年完工擔任戰備,同樣擔任中華民國海軍的旗艦;再武裝的丹陽號主要武器分別是艦艏A炮塔的雙連裝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艦艉X、Y炮塔的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搭配海軍自行以鋼板焊接而成的四角型炮塔,射控裝置則以技工人力調校整合。,中口徑武器同樣運用日制的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因台灣島上無魚雷發射管庫存,因此丹陽艦取而代之的配置了比原先更多的25毫米機炮強化對中小型艦艇的壓制火力。
1953年8月,由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馬紀壯中將率隊,編入丹陽艦、太昭號巡防艦、太湖號巡防艦等3艦組成首支敦睦艦隊赴菲律賓訪問。除了外交任務外,1953年至1954年期間,丹陽艦在作戰任務的重大成績為截獲支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波蘭油輪「普拉沙」號及蘇聯的「陶浦斯」號。其後因日本製造的武裝、彈藥及零件逐漸用盡等補給問題,丹陽號於1956年進行岸轟任務回航後在左營進行武裝改造,此次改造將所有日制武裝與射控系統通通拆除並全面更換美制裝備。
丹陽號更換的武器包括主炮統一為MK37 mod0型38倍徑5吋艦炮,該炮為開敞式設計,無搭配雷達與射控系統,只能對海射擊;該型炮原本主要配備在美軍後勤艦艇上,在1950年代中期國府採購一批供太字號巡防艦及尚服役戰備的陽字號驅逐艦換裝。副炮則加裝當時在永字號、江字號等巡邏艦上普遍運用的3吋艦炮及8門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SC-2搜索雷達、MK6型深水炸彈施放軌等。和前幾型的差別最大者尤以40快炮為甚,由于丹陽艦始終沒有可以信賴的火控系統與雷達為主炮獲得完整的火力優勢,1950年代初首次再武裝時甚至造了個假雷達欺敵,在面對以快速炮艇、魚雷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時需要倚靠大量中近距離駁火武器取得火力優勢,因此到服役後期甚至搭載了10門40快炮。
視頻
丹陽號驅逐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二戰日本三大驅逐艦:「時雨」號僅排第二,第一令美國頭痛不已! ,搜狐,2017-09-14
- ↑ 幸運艦還是掃把星?雪風號驅逐艦傳奇的一生 ,搜狐,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