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霞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霞街道辦事處位於仁化縣中南部,是中共仁化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和科技中心。處在東經113°28′至33′,北緯25°16′至20′,平均高度為海拔100米。總面積288.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747.53公頃,山地面積21265.64公頃,森林覆蓋率68.8%。2018年,全街道轄13個村委會,123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居委會,2個農場,總戶數21626戶,戶籍人口63141人,其中農業人口26738人。 [1]

中文名稱: 丹霞街道

外文名稱: Danxia Street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東省仁化縣

下轄地區: 13個行政村、4個社區

政府駐地: 仁橋東路1號

電話區號: 0751

郵政區碼: 512300

地理位置: 仁化縣中南部

面 積: 227.5平方公里

人 口: 61674人(2014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夏富村、文峰塔等

車牌代碼: 粵F

歷史沿革

從瑤前曬穀嶺古人類遺址的發現,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為光宅鄉。

宋朝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起,為仁化縣城所在地。

明代,屬仁化縣街都(附郭)。

民國時期曾為附城區、附城鄉。

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鎮附城鄉,人民公社化時屬丹霞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附城人民公社,1973年改為仁化鎮,1995年分為丹霞鎮和仁化鎮,2006年丹霞鎮和仁化鎮重新合併成丹霞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丹霞街道下轄老城社區、高坪社區、水南社區、新城社區4個社區,胡坑村、官口村、康溪村、城南村、高聯村、新東村、嶺田村、獅井村、麻塘村、中心村、黃屋村、車灣村、夏富村等13個行政村,政府駐仁橋東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丹霞街道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中南部,四周與該縣的黃坑、聞韶、扶溪、仁化林場、董塘接壤,處在東經113°28′-113°33′,北緯25°16′-25°20′之間,全街道版圖總面積227.5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丹霞街道地處山地丘陵區,全街道平均海拔100米,境內山系屬嶺南南麓余脈,山巒起伏,峰嶺綿延,有丹霞地貌分布;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主要分布在東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坐落在胡坑的大肚嶺海拔達820米,是全街道最高的山峰。

氣候特徵

丹霞街道屬暖濕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較早,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較遲,年平均氣溫為19.6℃,年平均降雨量為1665毫米。

水文情況

丹霞街道境內溪河縱橫交錯,全縣最大的河流—錦江由北向南縱貫,匯入湞江,還有康溪河、坳扶嶺新河、陂河、龍船坑分別流入錦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丹霞街道總面積2275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748公頃。

林木資源

截至2014年,丹霞街道山林面積12717公頃。

人口民族

丹霞街道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4年,該街道總戶數18579戶,總人口61674人,其中農業人口27970人。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丹霞街道實現工業增加值6.6737億元,農業總產值5.4676億元,稅收入庫7108萬元,其中完成增值稅1238萬元,完成地方稅5870萬元,完成年度任務95.42%,旅遊經濟總收入27.28億元。

2014年,丹霞街道實現工業增加值7.4476億元,農業總產值5.6300億元,稅收入庫8219萬元,其中增值稅1439萬元,地方稅6780萬元,旅遊經濟總收入27.8億元。

2017年丹霞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392103萬元,同比增長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240萬元。農業總產值達70622萬元,同比增長4.2%;農業增加值達44367萬元,同比增長4.1%;農民人均收入16877元,比上年增長10%。糧食種植面積達到5.9萬畝,同比增長4.82%;水果種植面積達16800畝,同比增長5.1%,其中貢柑種植9268畝,同比增長10%,已形成「一鎮一業」。

2018年丹霞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413188萬元,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達234605萬元,增長33.9%;農業總產值達63004萬元,增長5.7%;農業增加值達38938萬元,增長6.1%;農民人均收入18817元。糧、油麵積達9.6萬畝,增長13.2%,主要水果種植面積達17850畝,增長6.3%,其中貢柑9668畝、沙田柚2257畝、沙糖桔2367畝。全年完成稅收入庫9914萬元。

第一產業

2013年,丹霞街道農業集中在鐵皮石斛種植、千畝水稻制種、萬畝水果種植、千畝山茶油種植、霞山種豬場養殖、黑山羊養殖、家禽養殖、魚塘養殖、蔬菜種植等九個方面。全年農業總產值5.4676億元,比2012年增長5.9%;農業增加值3.4070億元,比2012年增長6%;農村經濟總收入5.42597億元,比2012年增長24.80%;農村人均純收入11037元,比2012年增長12.08%

2014年,丹霞街道糧食麵積達56714畝,糧食總產23607噸;獅井、嶺田、車灣等村新種貢柑面積達2000多畝;生豬出欄4.4萬頭,禽類出欄92.7萬隻,水產產量達2648噸。全年農業總產值5.6300億元,比2013年增長5%;農業增加值3.4993億元,比2013年增長5.2%;農村經濟總收入6.12304億元,比2013年增長12.8 %。

第二產業

2013年,丹霞街道實現工業增加值6.6737億元,比2012年增長27%。2014年,丹霞街道實現工業增加值7.4476億元,比2013年增長13.4%。截至2015年4月,該街道共有2個工業園區,即大嶺工業園和東湖民營企業工業園。

大嶺工業園

大嶺工業園距縣城中心區僅4公里,北面為246省道,體規劃建設占地面積435.97公頃,2010年8月20日經省中小企業局認定為「廣東省小企業創業基地(第一批)」。截至2015年4月,該基地已建成日處理5000立方工業污水處理廠,入園企業達20家。

東湖民營企業工業園

東湖工業園於2006年9月經縣政府同意成立,該園距縣城5公里,位於原廣東利民製藥廠內,園區以本地民營企業為主,截至2015年4月,已先後引進了5家民營經濟企業。

第三產業

2013年,丹霞街道引進丹霞山錦江河水上遊樂項目和丹霞大型「農家樂」生態休閒體驗旅遊項目,全年旅遊人數448.5萬人次,占全縣旅遊總人次82%,旅遊經濟總收入27.28億元(含轄區內丹霞山收入),占全縣旅遊總收入88%。

2014年底,丹霞街道有酒店、接待中心58家,農家樂100多家,有博物館2家、農業科技園1家,農業旅遊觀光基地5個。全年旅遊人數491.2萬人次,占全縣旅遊總人次80%,旅遊經濟總收入27.8億元(含轄區內丹霞山收入),占全縣旅遊總收入80%。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08年,丹霞街道被列為廣東省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點單位;2010年,該街道開始籌建「丹霞新城」,總占地面積約1797.2畝,2015年,丹霞街道投入新城建設資金計1.1152億元。

農村建設

2013年,丹霞街道落實農村5個項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合計30萬元,在國道106線和省道246線公路兩側及丹霞山景區內村莊安放垃圾桶87個,聘用保潔員25名,新購置有蓋垃圾桶50個,實現垃圾收集點所轄村委會100%全覆蓋,完成改廁任務數300個,新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5個,新建立100立方米以上沼氣池2個。

文化教育

截至2009年,丹霞街道共有中學1所,完全小學4所,在校學生2369人。至2015年,該街道中小學入學率、德育優良率達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丹霞街道有丹霞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所、丹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衛生機構,各村設有相應的醫療站,計劃生育率達91.78%,年末城鄉居民醫保完成33803人。

社會保障

2013年,丹霞街道新一輪相對貧困戶1662戶共6280人(有勞動能力1550戶6116人,無勞動能力112戶164人),其中,確定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幫扶對象6個相對貧困村的相對貧困戶905戶共3510人,全年投入幫扶資金近300萬元,年底完成19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工程。

2015年,丹霞街道有低保戶606戶共960人,發放資金236148元,人均246元;丹霞敬老院在院老人共有18人,供養標準每月564元,分散五保戶共有53戶53人,供養標準每月每人564元,全年共發放定恤金額85萬元;城鄉居民醫保已完成33803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4418人,全年報銷人數260人/次,報銷金額945142.38元。

交通

丹霞街道交通以公路為主,境內有國道G106貫穿,與仁化縣城有一級公路相連,至韶關市為二級公路,開通有貫穿丹霞山景區的陽元山公路。

風土人情

裝故事

「裝故事」主要流行于丹霞街道夏富村,是粵北唯一的「傳統民俗文藝節目」,起源於屈原的家鄉荊楚之地,首先在汨羅江一帶流傳。屈原進諫招來楚王放逐後,屈子對天長歌,投江自盡,以喚醒楚國君民。民眾為了紀念他,以蝦、龍、鯉族為圖騰,扎燈遊行呼喚屈子回歸,也是對屈原愛國、愛家鄉、愛人民的彰顯和崇敬,一直流傳在江南與湘楚之地。「裝故事」被列入第五批韶關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景點

丹霞街道境內的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省級旅遊度假區,國家AAAA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也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

還有廣東省仁化省級森林公園和碧綠如藍的錦江水庫;歷史悠久的瑤前曬穀嶺古人類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文峰塔和「廣東省古村落」、「廣東旅遊名村」夏富村以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丹霞山摩崖石刻等。

夏富村

夏富村是「廣東旅遊名村」、「廣東最美古村落」,地處錦江流域下游最後一塊山地沖積平原,村落依江而建,距縣城15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為70米,是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風景區的中心區,歷史上曾是錦江下游的一個商埠。該村東為丹霞山、陽元山;西為大石山的最高峰巴寨、茶壺峰等,400米以上的高峰有十多座;南為朝石山,有矮寨景區和五馬歸槽,楊州寨等;北為燕岩、西竺岩、平頭寨、亞婆岩。

文峰塔

文峰塔坐落於錦江河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該塔為平面八角形,九層樓閣式空心磚石構築塔,由塔剎、塔身、塔座、塔台組成,通高39.15米(包括塔剎高度),是仁化縣境內最高古塔。首層直徑10.5米,內設紅砂岩步梯呈半旋狀直上頂層。文峰塔於1960年12月26日被仁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至1998年,由廣東省文化廳、縣人民政府撥款對該塔進行了全面修葺。

錦江

「錦江」最早的稱謂見於北宋《錦石岩記略》,因江中有一種五色斑斕的石子,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閃閃發光,故稱錦江。錦江發源於江西省崇義縣天華山的仙人嶺、仁化的萬時山,自北而南穿行于丹霞群山之中,在區內蜿蜒34千米,於風景區南緣的「五馬歸槽」匯入湞江,全長108千米。

名優特產

丹霞街道特產有沙田柚、丹霞香芋、紅花油茶、農民頭辣椒醬、鐵皮石斛。   

大果紅花油茶

大果紅花油茶原產廣西東部深山老林,經人工多年栽培馴化已適應山外平地種植,大果紅花油茶的單果0.75-1.5公斤,是傳統的土油茶的十倍以上,每100公斤生茶果可得干茶籽18-30公斤,可榨油6-10公斤。截至2015年,丹霞街道胡坑村種植大果紅花油茶麵積達10000多畝。

紅皮香芋

丹霞紅皮香芋,其商品食用部位為地下橄欖球形母莖,屬於一年生植物,全生育期200—230天,華南地區可提早30—50天,在正常管理下,畝產:高產6000至7000斤,中產5000至6000斤,低產4000至5000斤,其常年銷 往中外市場。

七彩番薯

七彩番薯因外皮呈紫紅色,肉色呈紫、紅、黃、黃白等顏色而獲名,其含紫色素、綠原酸、各種維生素,曬、碘、銅等各種礦物質微量元素。截至2015年,丹霞街道有1000畝的七彩番薯示範基地,平均畝產量可以達到1550公斤。

視頻

仁化縣丹霞街道胡坑村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暨迎新年首屆村民歌手大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