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和鎮五二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和鎮五二村位於河口區駐地西南15公里處,義和鎮駐地南10公里,東臨該鎮大牟村,西臨寶一、寶二村,南接五一村,北與六頃村相鄰。全村區域面積1978畝,其中耕地面積1628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為115戶,總人口412人,其中男性218人,女性194人。[1]

中文名:五二村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所屬地區:河口區

人口數量:412人

村名由來

1930年利津縣五股道張德香先遷來居住,故名「五股道村」。1958年與曲阜屋子合併為一村,仍名「五股道」,後來隨着房屋的拆遷,形成兩個自然村,並分成兩個大隊。該村為五股道二村,簡稱「五二」又稱「五二大隊」。

生活變化

解放後,該村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到2006年,全村有60%的戶住上磚瓦房,95%的戶有電視機,30%戶有電冰箱,60%戶用上洗衣機,有9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70%的戶有手機,60%的戶有拖拉機、摩托車,4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3輛,貨車4輛。

文化教育

1951年,該村創辦第一所小學,學校占地面積1200㎡,建築面積96㎡,設1-5年級,學生入學率達90%以上。由於原來的教室已嚴重老化,1990年在村南新建校舍10間,解決了校舍不足的困難。2000年全鎮小學合併,將該村學生轉至鎮四小就讀。

隨着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2007年6月,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新建了村文化大院,占地面積1035㎡,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黨員電教室、計生協會辦公室。2004年配置遠程教育接收系統,黨員幹部定期收看遠程教育節目,極大的豐富了頭腦,開闊了胸懷,增長了知識。

該村文化大院內設有籃球場、單槓、雙槓、乒乓球檯、鞦韆等健身器材,村民健身、娛樂十分方便。

衛生醫療

1964年該村建立第一所衛生所,楊振華、冉祥成任衛生員,備有常用藥品,「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6年新建標準醫療衛生室,實行合作醫療,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0%以上。

計劃生育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劃生育,上世紀70年代起,計劃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2002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劃生育內容。同年成立計劃生育協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計生協會自成立以來,按照鎮政府統一部署,積極宣傳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對獨生子女戶實行獎勵政策,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76人,全年出生5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1.2%,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

養老保險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34人,占村人口的56%,參加其他保險146人,占村人口35%。自2005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0%。全村五保戶5戶。70歲以上老人32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人,每年享受800元保障金,2007年6月新建4間安居房,2戶貧困戶搬進了新居。

經濟概況

由於群眾的思想比較保守,解放後生活曾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該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到人的辦法,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5025元等。

村政歷史

該村原屬霑化縣,1951年3月成立互助組,1954年9月成立初級合作社,村民將牲口、農具投入集體,從此結束了一家一戶單幹的歷史,村民統稱「社員」。1955年9月成立高級社,張希田任社長。到了1958年10月成立生產大隊,吳士東任大隊長,下設兩個生產隊,到了1971年又恢復生產大隊,1981年更名管委會。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該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劃生育等工作。1987年8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農民組織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群眾性組織。五二村農救會成立於1944年1月,李如松擔任會長。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楊玉芝曾任本村農會主任。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群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着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中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姜守先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

視頻

我們不一樣一一記利川毛壩鎮五二村春節聯歡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