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木倫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蘭木倫河珠
|
|
|
烏蘭木倫河
黃河支流窟野河上源。發源於內蒙古南部伊克昭盟沙漠地區,全長132.5公里,流域面積為3837.27平方公里,陝西境內河長36.5公里,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在陝西神木縣以北的房子塔與悖牛川河相匯合,以下稱為窟野河。較大的支流有兩條:石灰溝,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327.2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81‰;朱蓋溝,河長29公里,流域面積177.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57‰。
簡介
遠古的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林木蔥鬱的山澤水鄉。黃河中游的鄂爾多斯,直到清末還是河谷低地樹木遍野,灌叢柳林遍生低谷。然而,到二十世紀的今天,由於人口的增長,土地、煤炭資源的開發,使得這裡的景觀又換成了另一個「畫面」。烏蘭木倫河在內蒙古境內流長75km,海拔960~1185m,平均年降水量396.8mm,歷年最大流量9760m3/s,最小流量0.008~0.44m3/s,是黃河中游粗泥沙含量最大的河道之一。
烏蘭木倫河的形成
早期烏蘭木倫古水文網的雛形鄂爾多斯陸台向斜處於一個「井」字形構造體系中間,該陸台繼白堊紀整體大幅度下降之後,從第三紀早期開始又逐漸上升。陸台邊緣形成斷續分布的第三系紅土層,西部邊緣較深厚,越向東越薄,至達拉特旗鹽店以東該地層缺失,而整個鄂爾多斯陸檯面上沒有第三系紅土分布。烏蘭木倫古水文網就是在白堊紀末至第三紀早中期陸台開始上升之後逐漸形成的。起初為一些相互分隔但彼此接近的湖盆組成。以後隨着上升幅度加大,湖盆串連在一起,形成寬大但淺的葫蘆形古水文網,遺留在李家塔礦、瓷窯灣補連塔礦附近的Q1~Q4地層即可說明這一點。
沿河城市
阿勒騰席熱鎮,是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一顆明珠,是伊金霍洛旗旗委和政府所在地。 解放前,阿鎮叫大營盤(有軍隊駐紮)。解放後,郡王旗人民政府和旗委成立,旗府設在這裡。1958年,扎、郡兩旗合併為伊金霍洛旗,旗府設在新街鎮,1959年設立城鎮公社(包括新街、阿勒騰席熱兩鎮),1964年,伊旗旗府遷來阿鎮,1965年,新街鎮併入扎薩克公社,阿鎮改為阿勒騰席熱鎮,新街曾設辦事處,1983年,阿鎮設為一級人民政府,1993年3月,紅海子鄉撤銷併入阿鎮。
康巴什新區
康巴什,蒙古語意為"康老師」。
康巴什,一座在荒原上崛起的北國新城!一輪在草原上升起的噴薄朝陽!康巴什新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南部,地勢開闊平坦,交通快捷便利,三面環河,一面靠山,環境優雅,是鄂爾多斯市城市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鄂爾多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轎車製造業基地。
這裡地處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立體交匯的樞紐位置,北起109國道,東至210高速公路,距鄂爾多斯機場15公里,成吉思汗陵旅遊區28公里,包西和東烏鐵路繞城而過。
新區總面積352平方公里,市區32平方公里,人口2.86萬人。這裡人文環境優雅,民族文化濃郁,各類文化場館齊全,綠色率高,宜居宜業,被批准為首個中國環境藝術示範試點城市。全球CEO中心和中國·鄂爾多斯低碳谷都設置在這裡。
神木縣位於陝西省北部,秦晉蒙三省(區)接壤地帶,歷史悠久,資源富集,人傑地靈。全縣國土面積7635平方公里,是陝西省面積最大的縣,轄21個鄉鎮(辦事處),629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第44位。神木是陝西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衛生縣城、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政務公開示範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縣。
古人類遺址簡介
烏蘭木倫遺址,是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簡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烏蘭木倫景觀河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5′41.97″、北緯39°35′03.48″。遺址發現於2010年5月,總面積20000平方米,海拔1293米。發現於2010年5月,2011年正式發掘。經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測定,該遺址時代為距今約3萬年至7萬年,屬於第四紀晚更新世。目前出土4200餘件人工打制的石器,3400餘件古動物化石,以及大量灰燼、木炭、燒骨等組成的用火遺蹟。
專家鑑定
我國考古專家認為,烏蘭木倫遺址的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 在我國該階段的遺址相當稀少。
烏蘭木倫遺址是繼1922年法國人發現薩拉烏蘇及水洞溝遺址之後,在鄂爾多斯地區的一次史前文化的重大發現。其年代距今3至7萬年,恰好填補了距今7至14萬年的薩拉烏蘇遺址和距今3.8至3.4萬年的水洞溝遺址的中間缺環,三處遺址形成了一個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完整序列,在內蒙古地區乃至華北舊石器考古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價值,再一次證明了鄂爾多斯草原是早期人類進化的重要舞台之一。同時,遺址文化內涵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西方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特點的石器,表明鄂爾多斯地區曾是中西方舊石器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預示了烏蘭木倫遺址在東亞乃至歐亞大陸古人類演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研究中具有的重要潛在價值。該遺址對於研究鄂爾多斯高原的地質學、古環境學、古人類學、古生物學等有不可替代的科學價值,將對東亞史前史和第四紀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考古歷程
2010年6~9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和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烏蘭木倫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試掘。2011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了正式發掘。此次野外發掘和室內資料整理工作實行高標準、嚴要求,採用專業、科學和細緻、完善的工作方法,吸收了國內外先進經驗並有所創新。兩年的發掘中共出土4200多件石製品,工具包括鋸齒刃器、凹缺器、各類邊刮削器、適於裝柄的各類尖狀器、鳥喙狀器、錐、鑽、刀、石片、盤狀器、雕刻器、鏃等類型。遺址第2層和第6層發現的多組石製品證明該遺址曾是古人製作工具的場所,也證明了遺址的原地埋藏屬性。在遺址第2地點的探溝中出土了石製品和疑似披毛犀腳印的遺蹟。
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馬、河套大角鹿、巨駝、牛、倉鼠和兔。烏蘭木倫動物群明顯屬於晚更新世「薩拉烏蘇動物群」,帶有明顯的草原特點。它們生活的時代處在晚冰期較暖的時段。這一時期水草豐美,非常適宜人類居住。遺址各文化層中出土的大量破碎的骨化石上有很多人為切割、砍、剝片、修理的痕跡,骨片和製作成型的骨器數量相當多,反映出生活在該遺址的古人類在氣候變化中所採取的與狩獵活動密切相關的新的生活方式。
2011年4~9月,在烏蘭木倫河上游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舊石器地點50多處,採集到石製品上千件。這些器物的類型異常豐富,特別是加工精美的有歐洲莫斯特特點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等,說明烏蘭木倫河流域是烏蘭木倫古人類生存、繁衍、打獵、打制石器的基本區域,在這裡曾經生活着人數眾多、活動範圍廣闊的族群。
烏蘭木倫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
神木烏蘭木倫河濕地的範圍從大柳塔鎮前石圪台村到神木鎮沿烏蘭木倫河至烏蘭木倫河與窟野河交匯處,包括烏蘭木倫河河道、河灘、泛洪區及河道兩岸1km範圍內的人工濕地。行政區劃上包括神木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