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托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乌托邦主义)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托邦
 

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英國人)在他的名著《烏托邦》(全名是《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1]

中文名稱:烏托邦

外文名稱:Utopia

首都:亞馬烏羅提城

經濟制度:共產主義制

官方語言:烏托邦語

人口數量:大約324000人

政治制度:議會制

最高首腦名稱:總督

地方官員名稱:攝護格朗特、特朗尼菩爾

法律體系:烏托邦法系

建國國父:國王烏托普

國慶日:公元前205年

貨幣:無,按需分配

簡介

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法國的哲學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

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英國人)在他的名著《烏托邦》(全名是《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

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嘗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願望、計劃等。[2]

發展歷史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詞彙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

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只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直到十七世紀之前,烏托邦一般均被置於地理上遙遠的國度;十六與十七世紀歐洲航海探險的發現,使人們大為熟悉這個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設計銷聲匿跡。自彼時起,烏托邦所處的空間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紀開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經常發現的傳說中沈沒於大西洋的大陸文明)、或者地殼底下的深處。然而漸漸地烏托邦就由空間的轉置變成時間的轉置,這一進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紀的進步觀念所鼓舞,之後則被李爾(Lyell)的新地質學和達爾文(Darwin)的新生物學中鉅幅擴張的時間觀念所鼓舞。

烏托邦不再是較好的空間,而是較好的時間。威爾斯(H.G.Wells)乘著他的時光旅行家航向數十億年後的未來,史德普頓(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末》(Last & First Men,1930)中,則用二十億年的時間比例來表示人類朝向全然烏托邦境界的攀升。 從空間到時間的轉置也使烏托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學的現實主義。烏托邦此時被置於歷史中,然而無論距離烏托邦的極致之境是何等遙遠,它至少可呈現出:人類或許是無可避免地正朝向它發展的光景。十七世紀科學和技術的聯結加強了這個動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陸》(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內拉(Campanella)的《太陽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現者。隨著十九世紀社會主義(它本身即深具烏托邦色彩)的興起。烏托邦主義便逐漸變成關於社會主義之實現可能性的辯論。

貝拉密以及威爾斯的烏托邦(《現代烏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為正統社會主義辯護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則在《來自烏有之鄉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種吸引人的訟法。這個異種的替代說法乃因「反烏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發明而出現,此乃對所有烏托邦希望的逆轉和猛烈的批評。這個觀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達爾文主義的《鳥有之鄉》(Erewhon,1872)一書所預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達到了頂點,尤其表現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這兩本書中。

在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納(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維護著烏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許多人在這個行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烏托邦中察覺到比最黑暗的反烏托邦更可怕的夢魘。但是烏托邦主義卻在1960年代強而有力地復活,例如像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論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這樣的著作;而在未來學和生態學的運動中也可見其蓬勃的生氣。 [3]

柏拉圖的烏托邦

柏拉圖認為,烏托邦可以有三個階層,從上到下分別為護國者(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衛國者(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勞動人民(雖然烏托邦內存在奴隸,但是奴隸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烏托邦的領導為哲學王,屬於護國者階層。其建立初還存在立法者階層,專管立法。階層是世襲的。在烏托邦社會裡,不存在個人幸福,社會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

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在烏托邦社會裡,沒有存在壞人的戲劇,沒有不是宣傳烏托邦的歌曲。在烏托邦里,人成為繁殖工具,男女性的孩子將被集中送到學校進行嚴格的洗腦式教育。烏托邦內還存在嚴重的極權主義。[4]

反烏托邦

與烏托邦相對的便是反烏托邦。反烏托邦主義反映的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

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着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扎米亞金的《我們》、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反烏托邦代表作。

在影視界,《銀翼殺手》《V字仇殺隊》《黑客帝國》《使女的故事》《頭號玩家》……這些影視作品不一而足紛紛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個灰暗的未來世界。是當代標準的反烏托邦作品。

文藝反映了時代。在不公災難的時代,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烏托邦是理想世界。在和平年代,人們諷刺規則,或存憂患,反烏托邦則多。另一方面,建設理想國的難度比反烏托邦可大得多了。[5]

參考來源

  1. 烏托邦是什麼意思,道客巴巴網,2017-05-16
  2. 烏托邦主義是什麼意思 柏拉圖的烏托邦,查查吧網, 2018-10-30
  3. 何為烏托邦,五一網,2009-05-28
  4. 烏托邦主義是什麼意思 柏拉圖的烏托邦,查查吧網, 2018-10-30
  5.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豆瓣網, 201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