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拉甘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拉甘草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烏拉甘草

拉丁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薔薇亞綱

亞目:薔薇亞目

亞科:蝶形花亞科

屬:甘草屬

種:烏拉甘草

族:山羊豆族

烏拉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烏拉甘草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傳統中藥材之一,其廣泛的地域分布同時也造成了各地烏拉甘草的品質差異。 [1]

新疆烏拉甘草居群染色體核型分析

李學禹 闞志峰  

【摘要】:有關烏拉甘草(Glycyrrhiaz uralensis)細胞學資料,國內外都有過報道(Tschecho,1930;sheelaverma,1985;馬興華1985:林琳和林壽全1992;李學禹和魏凌基1991,1992)。但都是僅根據一個地點的個體樣品的染色體分析。

隨着進化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已經從研究某種的核型模式,轉入到以居群為主的核型在不同地點的差異(洪德元1985),以期在微觀領域對植物的微進化有所貢獻。1.材料和方法實驗材料取自伊吾,哈密、博湖、焉耆、瑪納斯、石河子、伊寧和阿勒泰等8個居群的標本。每居群內任選5份標本,取其果實,取出種子後混勻。供試種子經濃硫酸處理後,用清水漂洗,轉入25℃的恆溫箱內萌發。

不同產地烏拉甘草的質量評價與分析

周旭莉  

【摘要】: 烏拉甘草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傳統中藥材之一,其廣泛的地域分布同時也造成了各地烏拉甘草的品質差異,由於樣品的採集方式不同,採集標準不同,分析方法與檢測標準不同,長期以來對其不同產地野生材料與栽培材料的質量評價結果不一;由於受西藥評價模式的影響,現代中藥材品質評價過程中過於依賴有效成分含量的測定與比較,然而中藥成分遠比西藥複雜得多,因此中藥材的功效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不同生理功效的物質基礎通常是有差別的,籠統地以甘草酸或總黃酮含量作為烏拉甘草品質優劣的評判標準顯然理論上是不夠準確的,但卻缺乏有力的試驗證據。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形成與積累理論上不僅受制於遺傳基礎(內因),同時還會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外因),然而我國各地在烏拉甘草人工栽培工作中基本上都是盲目地選用內蒙生產的種子,忽視了其對各地不同生態條件的適合度,也忽視了由於各地異質生態條件可能導致的環境飾變而引發的質量退化,致使栽培甘草的品質下降。但是以嚴謹的科學試驗結果來揭示遺傳基礎與外界環境因子對烏拉甘草有效成分形成與積累的影響方面的工作還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以不同產地的烏拉甘草為研究對象,嚴格統一野外採樣、栽培管理措施及分析方法,通過烏拉甘草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與藥效學實驗結果相結合的方法作為其質量評價的指標,結合不同產地材料的同地栽培試驗來分析遺傳基礎和環境因素對其有效成分含量影響的相對大小,揭示了致使其栽培種品質下降的原因所在;比較了不同產地烏拉甘草根及根莖中有效成分含量與藥效試驗結果的相關性,對目前我國烏拉甘草主產區藥材的質量特徵進行了分析研究及評價,取得了以下結果:

1.以甘草酸及總黃酮含量為指標研究了不同產地烏拉甘草的品質差異 統計結果顯示產地對烏拉甘草有效成分含量具有顯著影響。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器官為根,且含量最高的材料為寧夏鹽池烏拉甘草(含量為30.379mg.g-1);總黃酮含量最高的器官為葉片,且葉中總黃酮含量最高的材料為甘肅金塔烏拉甘草(含量為57.932mg.g-1);根及根莖中總黃酮含量最高的材料為寧夏鹽池烏拉甘草(含量為49.365mg.g-1)。不同產地的烏拉甘草中甘草酸與總黃酮的含量均具有顯著的空間差異。

2.遺傳因子(基因型)與環境因子均會顯著影響烏拉甘草根及根莖中甘草酸與總黃酮的形成和積累,與野生材料相比,不同產地烏拉甘草同地栽培後,其有效成分含量發生了明顯變化,根及根莖中總黃酮含量最高的為阿爾泰烏拉甘草;雖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仍為寧夏烏拉甘草,但是其他幾個產地甘草經同地栽培後,其甘草酸含量都有較大變化。同時甘草酸與甘草黃酮的比值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開展烏拉甘草優良品種的選育,尤其是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本地優良品種的選育工作十分必要。而目前各地都在盲目引種內蒙產烏拉甘草的做法是欠合理的,各地生態因子的異質性可能是造成各地人工栽培烏拉甘草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建議深入開展不同生態因子對烏拉甘草品質影響的研究工作。

3.以抑瘤效果為指標從藥效學角度研究了不同產地烏拉甘草的品質差異。 烏拉甘草根及根莖提取物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細胞Bcap-37的增殖,誘導細胞凋亡是其抑制人乳腺癌細胞Bcap-37增值的內在原因。然而,烏拉甘草對乳腺癌Bcap-37細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強弱並不與甘草酸或總黃酮含量成正相關,因此在功效複雜的中藥材道地性評價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功效尋找確切的物質基礎並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這對生產實踐的指導會更有意義。

本論文的特色與創新之處在於:(1)嚴格統一實驗手段,系統地比較了人工引種同地栽培前後不同產地烏拉甘草根及根莖中有效成分甘草酸與總黃酮的含量變化。首次用科學實驗證據揭示了遺傳基礎與環境條件對烏拉甘草有效成分形成與積累的影響,探明了致使栽培甘草品質下降的原因所在,並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2)首次提出籠統地以甘草酸或總黃酮含量作為烏拉甘草質量的評價標準的局限性,建議中藥質量評價工作中不可忽視藥理學實驗的結果。這對中藥材中重要次生代謝產物的定向發現與積累以及我國的中藥現代化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指導價值。

相關視頻

餐桌上的良藥甘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