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江托起的思南(陳有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江托起的思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烏江托起的思南》中國當代作家陳有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烏江托起的思南

從梵淨山到千戶苗寨有一段距離,我們就把途中寄宿的地方選在了思南。車從高速公路開出,到達思南縣城時,夜幕已經降臨,夜色中,烏江浩浩蕩蕩地奔流着,雖不見真容,但我仿佛感覺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江的上面,那座燈光璀璨的「烏江三橋」奪人眼球。離橋不遠處,我們停穩車,迫不及待地去拍攝燈光迷離的大橋連同燈光輝映的江水,還有千米外的半空中閃爍着的燈光。我猜想,半空中閃耀的燈光大概是一座小廟。小廟是由斷斷續續的暗淡燈火由下而上串聯成一條線,也許這是從山底通往山頂小廟處的路吧!

跨過大橋,車駛進縣城,放眼望去,萬家燈火縱橫交錯,由低處向高處階遞延伸。這是一座沿江邊的山勢而建的城市嗎?我的心中不由生出幾多疑問。夜色中我們無法得到答案。路過三岔口時,一座招牌醒目的賓館進入眼帘。住下吧,可我們的遊興未減,想着到老街去看看。詢問一位中年男子,他說,往前走,不遠處就是老街,那兒是單行道,車進不去。

他的回答很熱情。從話語中我立刻想起了常在央視中播放的廣告語,貴州山美水美人更美。當然廣告中出現的是美女,這是從視角而言。當我穿過山東、江蘇、湖北、湖南,第一次跨入貴州大地,走進梵淨山時,就感覺到了這裡的山美,這讓我更有了看貴州山水的信心。而來到思南,儘管黑夜中伸手不見五指,但夜色中的璀璨燈光迷離倒影里我面對寬大的江水感覺到了這裡的水美。那男子的熱情回答,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這裡的人美。

人美不光美在外表,而在於內在。

道別了中年男子,我們開車沿路往前走,車左拐右拐,上了一山坡,可怎麼也沒見着老街的蹤影。我們意識到走錯路了,便掉轉車頭往回走,繼續尋找。結果,像闖迷宮一樣,既沒有找到老街,又沒找到先前看見的那個賓館。這是方向感的錯誤。這是陌路上的無奈和尷尬。繼續往前走,車又跨過了一座與開始跨過的那座大橋相似卻燈光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的大橋,在路邊找到了一家賓館登記住宿後,我們才找飯館來滿足胃的需求。

夜晚走到陌生的地方,我們又不知住在了縣城的哪個地方,找了幾家餐館,卻沒找到一家滿意的,於是,索性走進一家超市買了方便麵帶回去充飢。

從超市出來,我們沿着江邊的人行道行走。夜色中平緩的江水像一匹悠長的彩緞,江里倒映的燈光一絲絲、一縷縷,似飄帶在舞動,不時一葉小舟劃來打了個旋又划去,深陷而凸起的弧線把平緩的江面撕攪成碎緞。江邊層層而起,一直延伸到蔚藍天幕上的迷離燈光乃至平靜時輝映在江中的倒影五彩繽紛、美輪美奐,我們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此刻,我的心裡充滿了萬分的欣喜和激動。的確,這種感覺要比有意去了鳳凰古城時的感覺不知要美上多少。我們無數次地拍攝,就是捨不得離開烏江邊。

烏江,是貴州省的母親河,自古以來是川黔航運的要道,承擔着來往鹽油的運輸。航運鹽油的最佳地段就在思南。

貴州盛產可榨油的桐子,川陝油號便匯聚在思南,十大油房、十大商號,相繼建起,他們既收購油脂原料榨油,又進行成品油外運。古代的貴州不產鹽,食用鹽來自於四川。川鹽運到思南後,先由鹽號購入,再向各地零售。思南,在烏江的航運中自然形成了橋頭堡和中轉站。這裡就潛藏着一個巨大的商機。江西四川陝西等地的商賈紛紛雲集到這裡,致使思南經貿繁榮,文化興盛。便營造出了「圖書東壁」「文筆西山」「文閣鳴鳳」「萬佛鐘聲」等景觀,成為「烏江明珠」,被譽為「小南京」。

從看得見的這些事實不難猜想,烏江是思南興盛的必然條件。有了烏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思南。

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這裡廢了思南宣慰司,設思南府。思南府城留下了文廟、鹽號、萬壽宮等遺址,這些與烏江航運有關的文物古蹟,現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後歷任知府經十四次增修、擴建,得以形成的文廟,坐西向東,前有烏江,後有五老高峰,依山而建,梯級延伸。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氣勢宏偉的文廟,處處滲透着儒雅學風。單就狀元橋下,泮池裡邊的水滲入了孔子的思想,懷揣崇敬的人們嚮往孔子的教育思想像水一樣連綿不斷,源遠流長。平時被封鎖的拱橋只有狀元郎和當地的行政長官才有資格走過。而欞星門,因一個「欞」字,才與狀元橋那樣,平時虛設,逢重大節慶日或出了狀元郎,方能打開。文廟曾得到五任帝王御書,朝廷頒發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聖協時中」的匾額,可見當時在思南儒家思想的盛行。據說,在貴州,最雄偉壯觀且最大的文廟屬思南文廟。

融住家與鹽號於一體的周和順鹽號,是烏江古鹽道上歷經歲月滄桑留存下來的遺物。它固守中國的傳統文化,匠心獨具,別出心裁的思維,把四合院的排水系統設計的完美無缺,讓雨水歸於一堂,把「肥水不落他人田」的寓意隱含其中。這裡滲透的風水理論,體現了對先祖講究的「天人感應」的遵從和膜拜。建築畫棟飛甍,雕闌玉砌,規模宏大,布局巧妙。栩栩如生,圖文並茂,風雅備至的繁縟木雕引人入勝令人驚嘆。堂屋六合槅扇門雕花門窗腰板上「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維忠維孝,克儉克勤」的16個篆刻,無不反映着鹽號的家史和嚴格的家風。門窗上「十年寒窗」的圖案,把「吃得寒窗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巧妙融入其中,可謂用心良苦。我想,現代人也和他們一樣時刻把教化的思想作為主流,以嚴格的家風,社會的倫理道德教育人、約束人,也許物質充盈的現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會好些,更好些。

由此聯想起我們小的時候用理想信念來教育的這一代人,雖然經過了煎熬的日子,但心中時刻有座理想的高峰去攀登。長大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材。周家鹽號的做法給今人似一面借鑑的明鏡。琳琅滿目的福祿壽禧、四福捧壽、麒麟送子、龍鳳呈祥、歲寒三友、一品清廉、為善最樂等吉祥賜福、廉潔奉公、富有哲理的圖案,無處不把做人的品行放在第一。四季平安、犀牛望月、野鹿銜花等圖案,在追求美中寄予的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四周屋子各自獨立,又巧妙利用迴廊相連,天圓地方,寬綽疏朗。天井內的衡器石無疑是鹽號買賣公平、做人正派的象徵。也許這是掌柜有意設計的一件衡量人性的道德標識,時刻警示鹽號人誠信做事,誠實做人。

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建築風格的形成,總是糅合着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諸多因素,建築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才會更加完美,才會在相同的地域顯示出不同的特色。在思南,這些地域特色,讓我對建築文化得到了更高的薰陶和洗禮。

思南客商以江西人居多,萬壽宮即江西會館,疏落有致,裝飾華貴,居高臨下,建築富麗堂皇。造型古樸典雅的門樓,木質斗拱支撐起高大的屋頂,飛檐翹角,柱子是如今難得一求的巨大實木。金碧輝煌的戲樓,歇山頂的建築,華麗的如意斗拱、屏風,鵝頸橡等的裝飾,舞台上下、木窗的花鳥人物浮雕、鏤空雕工藝真是精湛絕倫,在這裡何止是嘆為觀止?從萬壽宮高雅的建築不能看出,這裡傳遞的是思南烏江文化的信息,這些豐富的文化符號,透露着明清時期思南地域的開放性與文化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思南人有着寬闊的視野和胸襟、寬厚和豁達的包容性。真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對於矗立在江邊的任何一座歷史古城來說,它無一不體現着靈秀的山水、厚重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美麗的傳說。然而,每一座沿江古城,卻有着不同的獨特風貌。思南古老而傳統,原始而樸素,奇特而神秘,活潑而熱情的別樣特徵,正是烏江文化的縮影。

走進安化老街時,亦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亦不見昔日的喧囂,只有老牆上綠苔覆蓋的殘缺磚瓦,斑駁的門窗和被踩踏的溜光凹陷的石階,我對歲月的滄桑感嘆之餘,敬畏土家山城四百年的遺風。我想,當年,靠近碼頭,靠近安化縣衙的這段繁華的土地,匯集居無定所的各處篳路藍縷的流浪漢,搭棚棲身,擺攤設店,日積月累,便行成的一條街,經歲月的積澱,共同的交流和處世,同化了外來人的鄉音,融合為一個民族的大家庭,和諧共存,共創美好。這也許是安化古城存在到今天的真正意義了。它和我們青海湟源的丹噶爾古城一樣,更有着存在的價值。

在安化老街,用模具把石蠟或棬油鑄成花朵,最後將花朵粘貼到燭身上的花燭,從百年前產生,經過代代相傳,工藝不斷革新,是思南最具獨特的古老民間工藝品。它從普通的桃、菊、玫瑰月季等花,到常用的是牡丹花,件件雍容華美,流光溢彩。嬰兒滿月、金榜題名、男婚女嫁、老人祝壽等,一個人從生命誕生到老去的整個歷程中的不同階段,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來慶賀,慧心獨運的思南人,就會做上形形色色的花燭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諸如滿月燭、龍鳳燭、壽燭等等。這些舉家慣用的花燭做的非常精美,比如龍鳳呈祥的龍鳳燭,成雙成對,一支為龍,一支為鳳,龍燭雕飾傳統的龍頭龍身,周圍纏繞雲彩和火焰。鳳燭雕飾鳳凰造型,穿行在朵朵牡丹花中。這些花燭,曾照亮了思南人過往的時光,成了他們人生歷程的見證,包容了人世的日升月落、悲歡愛恨,把蠟燭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燭光輝映着思南的歷史,燭光照映着每個思南人的漫長人生。

走進風雨滄桑的老街,心如止水,寧靜致遠。這裡沒有喧囂,亦沒有紛爭,只有純樸、自然、清新的感覺撲面而來,讓人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無意闖入的思南,竟然成了我意想不到的思南。它的古老的「高」而集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築和淳樸的民風,那些不敗的自然人文景觀迷醉了我,使我感慨萬千。

我曾這樣描寫過大山和石頭:大地因有山而壯美,山因有石而靈秀。而見過思南的山和石,我由衷地感嘆和嫉妒上帝對思南的偏愛。比如貴州省最大的天然的喀斯特石林,經地質學家考證,屬於典型的溶窪邊坡型石林,存有四億年的歷史,是地球同緯度發育類型最齊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積最大的連片喀斯特石林,演變到今天,形成針狀、劍狀、塔狀、柱狀、城堡狀的千奇百怪的石林,與樹林交相輝映,美不勝收。走進石林,處處是景。那高高聳立的五大蓮台,非塔非柱,外實中空,狀如五朵盛開的碩大蓮花並排而立,其中最大的一朵「蓮花」內,可容納數人休憩。傳說曾有人看見祥雲繚繞之中,觀世音菩薩就坐在蓮台之上。其實,它是由於雨雪流水的溶蝕沖刷,形成了風化中空的奇特景象。科學亦作解釋,但似幻似夢的感覺,只能說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

土家古寨多以民族與傳統建築文化相融合,此結構引起了我這個北方人濃厚的興趣。我想,南方氣候溫潤、潮濕而且多雨,這與北方乾燥多風的氣候恰恰相反,所以南方的民居建築格局為了防雨,北方的民居建造為了防風,這就使得房屋的建築結構具有明顯的差異。土家族以吊腳樓為主,建築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勢,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和土地的浪費。而北方民居多以平地,屋背靠山面朝陽而建,用土牆圍成院子,突出防禦功能。

有意思的是,土家吊腳樓以木質建築為主,還在於對屋脊、門窗、柱子的裝飾,來體現主人的身份與地位,用建築文化來反應房屋的價值和人們的審美意識。屋脊上的漁紋,鳥紋,龍紋,蛇紋等等的裝飾造型來自於古代圖騰的傳承。門窗上常常根據建築的形體和大小,注重雕刻的藝術內涵和觀賞價值,雕刻以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麒麟送子、蝙蝠繞樑、喜鵲鬧梅等祈福納祥的圖案。我對這些經過歷史的積澱,蘊含豐富歷史與文化信息,體現土家族先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民居格外驚嘆不已。除此,土家古寨在風水、坐向、間距、巷道等方面都有講究。比如土家田園山寨龍門村的土家吊腳樓樓宇間阡陌相通,雞犬相聞。其先祖自元朝年間為逃避戰亂遁居於此,為土家山寨留下諸多文化遺址。

郝家灣古寨,是個擁有10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寨,居民就地取材,選取石料,臨水而建,依山隨勢,以溪流為經,以石巷為緯,實施村寨布局,分成若干條石板鋪成的巷道,戶與戶之間既有石牆相隔,又有石巷相連,縱橫交錯。我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中國的民居結構真是千姿百態。土家古寨形象地證明了那些豐富而古老的文化和歷史。

在思南,我目睹了歷史遺留的文物古蹟、古寨之餘,仿佛又看到了古鹽道上縴夫艱辛的勞動場景,聽到了縴夫們渾厚悠長、淒婉哀涼的號子聲。

在塘頭與邵家橋交界處,龍底江從塘頭奔涌而來,匯入滾滾烏江,兩江口江面寬闊,波濤洶湧,環抱青山,似一幅氣勢壯觀的山水水墨畫卷。兩江口的古纖道,是典型的烏江航運的印記。縴夫數十人就在這條狹窄而陡峭的羊腸小道上,常年背負沉重的拉船纖索躬身其間,拉縴前行。「餵也——安含!」「餵也——安含!」領頭的前面喊,眾縴夫們在後面沉鬱厚重地附和,一聲聲號音由遠而近,時高時低,時緩時急。

烏江灘多峽長,錯綜複雜,神秘莫測,有懸崖、絕壁、巨石、暗礁、滔天白浪、險惡暗漩、急流險灘,也有波平浪靜的水鄉美景。纖號隨水清變化而定。撐船號子、上下灘號子、平水號子等,有時蒼涼雄壯,有時宛轉悠揚,這是靈魂懸於生死一線時的且行且歌,是最具高原蠻荒與粗獷的底色,敘述着縴夫們宿命的蒼涼和悲愴,憧憬和坦然。「天上落雨地下爬,黃氏螞蟻在搬家,過路大人莫踩我,為兒為女才搬家。」聽後令人扼腕。轉瞬又會吟唱出令人振奮的船號,「涼風繞繞太陽開, 要唱號子一起來。唱得雞毛沉河底,唱得石頭浮起來。」在穿越烏江的古航道上,野性粗獷的船號迴蕩了上千年,它宛如烏江上貫通天地的大音,是天人合一的絕唱,蘊涵着一種與生俱來的蒼涼況味,聚合着一種雄性的力量。縴夫是古道上的民間歌手和行吟詩人,赤裸身軀穿越風雨,穿越險灘絕壁,每一句纖號都是從心底迸出的動人心魂的雄性的律動,原始的交響。

而今,縴夫的號音一去不返,但你從今人的表演中可以追思和遐想。[1]

作者簡介

陳有倉,男,中國散文學會、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