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雕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雕鴞
原圖鏈接

烏雕鴞 [1](學名:Bubo coromandus),別名,為鴞形目、鴟鴞科、雕鴞屬鳥類,原產於亞洲南部,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馬來半島,中國分布於浙江建德江西南昌。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中,特別是水源豐富的森林平原地區,常在水域附近棲息,不喜歡在特別乾燥和荒漠地區活動。1790年命名,共2個亞種。

屬大型鴞類,與貓頭鷹系列的其他品種習性大為不同,屬晝行性,且主要捕食鴉和各種鳥類。黑色耳羽簇長而顯著。通體大都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縱紋和蟲蠹狀斑。下體皮黃灰白色,具窄的黑色羽干紋。

形態特徵

烏雕鴞通體大都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和細的蟲蠹狀斑。頭頂較背淺淡。耳簇羽長而明顯、黑色,基部較淺淡,內翈具灰色蟲蠹狀斑。肩較背稍褐,羽干紋亦更明顯,外側有淺黃白色斑點,形成一道不甚顯著的淺黃白色肩斑。翅上覆羽與背同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黃白色圓形斑點。初級覆羽灰褐色,有較闊的暗褐色橫斑。飛羽灰褐色,初級飛羽沾暗黃色,均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和細的蟲蠹狀紋和斑點。內側次級飛羽與背同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亦為灰褐色,具細窄的暗黃色橫斑和蟲蠹紋;尾暗褐色,具黃白色端斑和4道深皮黃色橫斑,中央尾羽橫斑不甚明顯。眼先和眼前緣白色,雜有黑色須狀羽。面盤兩側灰褐色,面盤四周皺領黃色,微綴灰褐色蟲蠹紋和暗褐色羽干紋;頦白色,其餘下體灰白色,具暗褐色羽干紋和不甚明顯的褐色橫斑,在腹側較顯著。下喉橫過一道暗黃色羽,亦具褐色羽干紋。前頸基部白色。腿覆羽暗黃色,具細小的褐色橫斑。趾不被羽或僅被少許一些剛毛狀的灰白色羽。

烏雕鴞的虹膜為黃色或深黃色;嘴灰白色或淺紫色,尖端角黃色,爪黃色。

大小量度:體長530-600毫米;嘴峰41-50毫米;翅380-415毫米;尾205-210毫米;跗蹠65-70毫米。

棲息環境

烏雕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中,特別是水源豐富的森林平原地區,常在水域附近棲息,不喜歡在特別乾燥和荒漠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烏雕鴞為留鳥,晝行性,晚上休息,白天和黃昏活動和覓食。性較活躍,白天除中午最熱的時候休息外,幾乎全天都在活動和覓食。主要以鴉和各種鳥類為食,也捕食蜥蜴和其它脊椎動物,偶爾也捕食魚、鳥卵,甚至箭豬。

分布範圍

烏雕鴞在中國以內見於浙江建德、江西南昌。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和馬來半島。

繁殖方式

烏雕鴞的繁殖期從11月至翌年2月,少數在3-4月產卵。通常利用鷹類的舊巢,有時也在大樹枝權間的凹處營巢。通常一個巢可以多年使用,使用時常常增添一些枝葉,因而使巢的直徑變得越來越大。每窩產卵1-2枚,通常2枚。卵的大小為57-62毫米×46-49毫米,平均59.3毫米×48.2毫米。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烏雕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烏雕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部、農業部1989年1月14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烏雕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參考文獻

  1. 烏雕鴞. sb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