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飯麻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飯麻糍

中文學名:烏飯麻糍

烏飯麻糍

烏飯麻糍是南方地區特色傳統時令小吃。舊稱農曆四月八日是牛的生日,傳說天牛是在這一天下凡,於是人間有了耕牛為人代力辛勞的說法。

此說尤為浙江台州人所重視。每逢四月初八,台州地區耕牛統統休息一天,家家戶戶以烏飯麻糍犒勞耕牛,表示對人類忠誠的夥伴的敬意;當然,這樣的美食,除了給耕牛,人自然也不會放過。

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軟韌。成品外為綠色,內為灰黑,散發出香氣。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中文名 烏飯麻糍

地 位 南方地區特色傳統時令小吃

食用時間 農曆四月八日

口 感 有着甜、滑的口感

製作方法

做烏飯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種俗稱「山炒米腦」(又稱「紅茶」)的嫩葉,將糯米在「山炒米腦」瀝成的葉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搗臼搗成烏飯麻糍,

再攤到面板上撒上些許松樹花粉,當地稱為雄花,再擀成莫有一寸厚,切為四方形這樣就可以算得上烏飯麻糍。而台州臨海則將烏飯麻糍包裹豆沙,做成卷狀,更有一番風味。

那什麼是「山炒米腦」呢? 「山炒米腦」即指一種叫做「山炒米」的灌木嫩腦,這種樹果實米粒大,成熟後赤色,形如炒米,因而得名。而在春末夏初,「山炒米」長出的新葉,色紅又形如茶葉,因此又稱「紅茶」。

那為何要在四月初八吃烏飯麻糍呢?俗話說,「吃了烏飯糕,蚊子不會咬」,「山炒米腦」製成的烏飯麻糍食後能驅蚊蠅。而四月初八這天是牛生日,為感謝耕牛一年到頭辛苦耕耘,

人們給牛餵食山炒米腦等為原料做成的烏飯麻糍,目的在於既可給牛補養身體,又使牛不被蚊蠅叮咬。而既然做了烏飯麻糍,人們自然也要同時犒勞一下自己啦。

歷史淵源

烏飯即青精,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

查閱一些資料,就會發現,所謂的「山炒米」,其實就是南燭,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飯草、烏飯草、烏飯樹,它原屬於杜鵑花科,

現已隸屬新獨立出來的烏飯樹科,原植物即烏飯樹。南燭古名為染菽,因其枝葉具有染色的功能,果實如豆(菽即豆),故名。染菽音轉即叫南燭。

南燭(青精)是一種在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植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首詩的作者是人稱「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

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一書中就介紹了「青精飯」的做法:「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 唐代時,食烏飯風俗盛行,杜甫在《贈李白》詩中就有「二年客東都,

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葷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句子。唐代陸龜蒙《四月十五道室書事寄襲美》詩云:「烏飯新炊芼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

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青精飯的製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

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稱:「本草南燭,今墨飯草,即青精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

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

以供佛耳。」一些古書中,則將南天竹誤為南燭,如宋《圖經本草》、宋代沈括的著作等,今人經考證,認為南燭與南天竹是兩種植物,南燭就是烏飯樹,即青精樹

烏飯樹:抗衰老藥物

現代醫學證明,烏飯樹具有益精氣、強筋骨、明目、止瀉等功能,具有相當的藥用和保健價值,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抗衰老藥物。不過,

烏飯樹生長較慢,易被喬木樹種覆蓋直至死亡。據2009年5月20日《宜興日報》報道,當地民間過度採摘,保護不力,導致烏飯樹數量急劇下降。

張渚鎮嶺下村村民、廢棄礦山宕口承包者朱洪明,有關科研院所支持下進行了烏飯樹的扦插和播種試驗,獲得成功。他所建的50畝的烏飯樹母本園成為了江蘇首個烏飯樹規模繁殖基地。

<ref>[1],下廚網, 2016-05-302018-04-14<ref>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