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七式戰鬥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七式戰鬥機(盟軍代號「Nate」、簡稱九七戰,編號為Ki-27)是中島飛機為日本帝國陸軍設計,在1930年代後期所生產之低單翼、固定式起落架、單發動機戰鬥機,也是日本陸軍裝備的第一種下單翼結構戰鬥機。九七式因為一式戰鬥機研製延宕之故,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仍為主力戰機,廣泛於南洋戰場和同盟國交戰。但在一式戰鬥機量產後很快地就退居二線轉任高級教練機用途,戰爭末期也用於自殺特攻。

簡介

1935年,日本帝國陸軍的空戰主力仍為雙翼機,但很快地就從海軍標案研發的新銳戰機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獲得劇烈震撼,因此要求三菱運用同等級技術為陸軍開發新機型;三菱將九試單戰略作改良後推出了Ki-18戰鬥機[1]。但陸軍審查後認為技術上仍有不穩定之處,主要是立川航空技研改良的壽發動機妥善率不如期望,因此陸軍決定量產的機型仍是以穩定性優先的雙翼機-川崎重工研發的Ki-10(九五式戰鬥機)。但陸軍並沒放棄單翼機設計,在1936年4月對三菱、川崎、中島三家飛機製造公司發出指示,要求它們研發低單翼的單發動機型戰鬥機。

三家公司推出的機型稱為Ki-27[2](中島)、Ki-28(川崎)、Ki-33(三菱、由九六艦戰改造);相較於中島及川崎,三菱對於在Ki-18時遭到陸軍審查刁難仍耿耿於懷,推出的Ki-33也沒有與九六艦戰太多改良,在總和性能上不如前兩家因此率先遭到淘汰。1937年2月,中島及川崎的機型進入第二次審查;Ki-28在飛行性能上較為出色,但液冷式發動機的妥善率在審查途中就一直備受質疑,陸軍內部也無法平抑各方意見;在1937年7月爆發蘆溝橋事變後,因戰事所需要求陸軍加速審查進度,審查人員最終仍是以保守穩定的取向選擇機型,因此1937年9月審查結束後是由中島Ki-27獲選。Ki-27隨後被定名為九七式戰鬥機。量產除中島公司外,另發包給立川飛機製造廠和滿洲飛機製造廠代工,總產量約3,386架。

由於使用固定式起落架,與它國1937年末期推出的主力機種比較,九七式的極速表現遠遜於國際標準;雖然在水平機動性上有極為優越的表現,被稱為「終極的輕型戰鬥機」;但帝國陸軍理解這個得標決策只是暫定,在國際主流的飛機越來越快、火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需要有更新式的重武裝戰鬥機,在1937年底便開啟下一代的戰鬥機研發,開始了「重戰」與「輕戰」之路線摸索。

九七式戰鬥機和海軍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同為二次大戰初期日軍主力戰鬥機,兩者外表也極為相似,最大的不同是九七式採用封閉式駕駛艙而有座艙蓋而九六式採用開放式駕駛艙而無座艙蓋。

視頻

九七式戰鬥機 相關視頻

21架九九式轟炸機,27架九七式魚雷機,從高空中撲向大黃蜂號
二戰坦克盤點之日本九七式中戰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