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日諸人集於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日諸人集於林》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九日諸人集於林》 ,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篇詩作。

本段正文

《九日諸人集於林》[1]

九日明朝是,相要舊俗非。

老翁難早出,賢客幸知歸。

舊采黃花勝,新梳白髮微。

漫看年少樂,忍淚已沾衣。

本段注釋

此詩,梁權道編在大曆元年,與《九日》五首不同時。按五首雲獨酌,此題雲諸人集,知為兩歲重九矣。鶴曰:詩云"九日明朝是",則此題應雲"諸人約九日集於林"。今按:集乃公會,是他人相約,而公先作詩以告之,蓋因老年難於旱出,故預道其意也。若公為主人,不應以難早出緩客至之期。又,末語"漫看年少樂"句,亦非要客之詞。《世說》:謝安顧謂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

九日明朝是,相要舊俗非①。老翁難早出,賢客幸知歸。

舊采黃花剩,新梳白髮微②。漫看年少樂,忍淚已沾衣。

(上四,故鄉之思,是對集林言。下四,衰老之感,是對諸人言。九日之期,明朝猶是,而相邀之地,舊俗已非,蓋有懷於樊川故里也。歸,謂歸集林中。採花多,前有餘興。梳發稀,今苦力衰矣。漫看二句,乃預言來日事。)

①或雲,九日登高起於費長房以此日避災,乃舊俗之非。或雲,九日之會當不速而至,必待相邀方集,此舊俗之非。後兩說與題相反,今主王洙之說。

②新梳句,暗照孟嘉事。

名人評論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謎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九日諸人集於林》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