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東皇太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歌·東皇太一《九歌·東皇太一》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詩,是《九歌》的首篇。這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祭歌,全篇自始至終只是鋪敘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抒發人們對東皇太一的虔誠、尊敬、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篇首以「穆將愉兮上皇」統攝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樂康」作結,一呼一應,貫串着祭神時人們的精神活動,從而突出了主題。此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場面隆重,氣氛熱烈。[1]
- ;九歌·東皇太一
- 作品別名 :東皇太一
- 作 者 :屈原
- 創作年代 ;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 ;《楚辭》
- 文學體裁 ;騷體詩
作品原文
九歌·東皇太一⑴
吉日兮辰良⑵,穆將愉兮上皇⑶;
撫長劍兮玉珥⑷,璆鏘鳴兮琳琅⑸。
瑤席兮玉瑱⑹,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⑻,奠桂酒兮椒漿⑼。
揚枹兮拊鼓⑽,
疏緩節兮安歌⑾,陳竽瑟兮浩倡⑿。
靈偃蹇兮姣服⒀,芳菲菲兮滿堂⒁;
五音紛兮繁會⒂,君欣欣兮樂康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九歌:《楚辭》篇名。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天神名,具體是何種神祇,歷代學者說法不一。[2]
⑵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良辰」的倒文,好的時光。
⑶穆:虔誠,恭敬,肅穆。將:願,請。愉:同「娛」,此處指娛神,使神靈愉快、歡樂。上皇:即東皇太一。
⑷撫:持,握。玉珥:玉鑲的劍把。珥,劍柄上端像兩耳突出的飾品。
⑸璆(qiú)鏘:佩玉的撞擊聲。璆,形容玉石相懸擊的樣子。鏘,此處指佩玉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響。琳琅:美玉名。
⑹瑤席:珍貴華美的席墊。瑤,美玉。一說瑤席是用香草做成的坐蓆子。玉瑱(zhèn):用玉做的壓席器物。瑱,通「鎮」,壓
⑺盍(hé):同「合」,聚集在一起。一說發語詞。將:拿着。瓊芳:指赤玉般美麗的花朵。瓊,赤色玉
⑻蕙餚蒸:蕙,香草名,蘭科植物。餚蒸,大塊的肉。一說蕙餚是用蕙草蒸的肉,蒸是進獻之意。蘭藉(jiè):用蘭草墊底。藉,墊底用的東西。
⑼奠:放置。桂酒:加桂花泡製的酒。椒漿: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酒。漿,一說薄酒,一說飲用的湯。
⑽枹(fú):同「桴」,鼓槌。拊(fǔ):敲擊。此句下疑缺一句。
⑾疏緩節:指音樂的節拍稀疏緩慢。安歌:指歌聲隨着節奏的疏緩而平穩安詳
⑿陳:此處指樂器聲大作。竽:古代簧管樂器,三十六簧。瑟:古代琴類樂器,二十五弦。浩倡:指高聲地唱,氣勢浩蕩。倡,同「唱」。
⒀靈:楚人稱神、巫為靈,這裡指以歌舞娛神的群巫。偃蹇:指舞姿優美的樣子。姣服:美麗的服飾。
⒁芳菲菲:指蕙、蘭、桂、椒和起舞的巫女們散發的濃郁香氣。
⒂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紛:豐富的。繁會:眾音匯成一片,繁多而交錯。
⒃君:天神,此處指東皇太一。
白話譯文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
手撫長劍玉為環,佩玉鏗鏘聲清亮。
華貴坐席玉鎮邊,滿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高舉鼓槌把鼓敲,
節拍疏緩歌聲響,吹竽鼓瑟聲悠揚。
群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
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創作背景
《九歌·東皇太一》是祭祀東皇太一的歌辭,屬於《九歌》中的迎神序曲。其創作時間,古代學者多認為是在屈原放逐江南之時。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方沅湘一帶地方民間風俗相信鬼神,喜歡祭祀,祭祀時必定奏樂歌舞來娛樂鬼神。屈原流放在這一帶,模仿這種祭歌形式,創作了此詩。朱熹《楚辭集注》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詞。而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是在屈原放逐之前。
東皇太一的神格與太一祭祀的淵源,是《楚辭》研究中爭議較大的問題。雖然自東漢王逸以來,歷代注家對東皇太一是天神的說法,並無歧異之見,然而它究竟是什麼神,卻諸說不一。《星經》記載:「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莊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註:「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盪,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一。」「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太一」在楚人中是東方最尊貴的天帝之神。《文選》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認為東皇太一是東帝;洪興祖《楚辭補註》與朱熹《楚辭集注》皆承襲其說,何焯《義門讀書記》與馬其昶《屈賦微》則認為是戰神;聞一多又以為是伏羲;還有以為太乙、齊國上帝的,不一而足。
作品鑑賞
《九歌·東皇太一》作為《九歌》的開首篇,在全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與意義。「太一」在屈原時代並不是神,它在「東皇太一」中不可能充當神的稱謂;而「東皇」,由於先秦時代的東——春對應等關係,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稱。在沒有更確鑿材料發現之前,「東皇太一」應是春神的說法可以成立。至於「太一」,在這裡的含義是始而又始,象徵起始與開端。
詩一開首,先交待祭祀的時日——因是祭春神,故時日當在春天。選擇春日的吉良時辰,人們準備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東皇太一,讓其愉悅地降臨人世,給人間帶來萬物復甦、生命繁衍、生機勃發的新氣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撫摸長劍上的玉珥,整飭好服飾,恭候春神降臨。開頭四句,簡潔而又明了地寫出了祭祀的時間與祭祀者們對春神的恭敬與虔誠。
繼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備的祭品:瑤席,玉瑱,歡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訴人們,春神將要降臨了。整個祭祀氣氛開始進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詩的尾聲,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於此時降臨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動人的舞姿與外表,「芳菲菲兮滿堂」——是春神帶來的春的氣息與氛圍。歡迎祈盼的人們於是鐘鼓齊奏、笙簫齊鳴,使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樂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態的直接描繪,也是祭祀的人們對春神降臨所表露的欣喜心態。
全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氣氛熱烈,給人一種既莊重又歡快的感覺,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春神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屈原以不同於《九歌》其他篇章的寫法,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生動地展現了祭神的整個過程和場面,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楚辭集注》:「此篇言其竭誠盡禮以事神,而願神之欣悅安寧,以寄人臣盡忠竭力,愛君無已之意,所謂全篇之比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楚辭通釋》:「太一最貴,故但言陳設之盛,以儌神降,而無婉戀頌美之言。」
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貴,故作歌者但致其莊敬,而不敢存慕戀怨憶之心,蓋頌體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為君臣而托以鳴冤者矣。朱子以為『全篇之比』,其說亦拘。」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其傳世作品保存在劉向輯集的《楚辭》中,主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