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龍口濕地抒懷(李法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龍口濕地抒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九龍口濕地抒懷》中國當代作家李法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九龍口濕地抒懷

秋天了,去九龍口濕地看蘆葦荷花。一個多月沒去濕地了,景象已經全部改變,紅蓮飄零荷葉枯,蘆葦瀟瀟頭已白啊。雖沒看到「雁影成行」,但「殘荷深處有淒涼」的感覺明顯有了。

時令已到深秋,自然之氣最大,萬物都不能與之抗衡,剛剛還「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節氣一到,「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歐陽修用一字「烈」表明秋氣的力量。他還說,秋天「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盛而當殺」,想來自然自有它的盛衰之理,該生長的,春天萌發;長過了,秋天就凋零,原也無需知會人的,人是自作多情啊,非得把萬物的榮枯生死與自己的遭遇聯繫起來,造了詞叫做「借景抒情」。

最早寫蘆葦的當屬《詩經》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書里都解釋為「草木茂盛的樣子」,都深秋了,露水已經結成霜,哪還有「茂盛」啊?到了深秋,蘆葦白了頭,蕭瑟淒冷淒清,外加淒楚,為什麼呢?那個情種追求的女孩啊,還沒影呢,不淒楚,能哪樣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如果真在水的那邊就好了,實際是說沒追求到,人家女孩子沒答應嘛。這小子還不錯,沒放棄,「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其實不僅是「道阻且長」的問題,還有時間的不放棄。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從春天蒼蒼的蘆葦萌發就開始追求,如今都已深秋,女孩還沒答應,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就有了時空感,瀟瀟蘆葦叢就做了陪襯,這時候小伙子一定是一屁股坐在蘆葦岸邊,仰望高天的流雲,長嘆一聲,「心愛的姑娘啊」,恰恰此時,「雁影成行」。

九龍口濕地的蘆葦是大片的,枯乾的葦稈,白色的葦穗,有一種蒼蒼茫茫的感覺,這時節沒看到追女孩的小子,「蒹葭之思」形容愛情,但這種境界仍屬「水中葦」「鏡中花」,仍屬虛幻,看來蘆葦叢邊是不宜談情說愛的。

大夏津有「蓮花莊園」,為開發農家樂而建,盛夏確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盛況,似乎花開得有點「豪華」。各大公園零零星星點綴有幾株或一小片荷花,如龍湖公園、溫泉度假村,即為點綴,未免「小器」。我以為最恰切的當屬九龍口濕地,有若干片,每片都有「荷塘」的感覺,令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要是與蘆葦、菖蒲相互映襯,蘆葦、菖蒲茂盛,荷花清幽脫俗。有水就有鳥兒飛來,「碧荷水上伴白鷗」算作濕地一景了。濕地的荷花,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都看過了,如今是「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了,只剩殘荷猶自挺立。殘荷,李商隱叫「枯荷」,一個深秋的夜晚,李商隱在駱氏亭寄宿,想起了迢遞千里外的朋友崔雍崔袞,朋友之思無以釋懷,只有寄托在枯荷上,枯荷既已表現衰敗,又加上聲滴答,遂構成千古淒涼景致「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里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想來與她的身世淒涼有關,大自然的天籟雨聲敲打在枯荷上,也敲打在她孤傲的心上。畢竟林黛玉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把枯荷作為情感寄託的當屬八大山人朱耷了。朱耷是朱元璋的九世孫,十九歲時父親離世,這一年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大槐樹上,明朝滅亡了。九世孫,皇家大明其實和他沒有多大關係的,但畢竟姓朱,十九歲的朱耷內心極度震動,從此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從此凋殘的荷花,斜眼的小鳥成為他筆下的常客,終成一代畫宗。

殘荷枯荷代表的另一個含義是盛極而衰。宋代詩人許棐寫的「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最有佛家意蘊,把青春年華或榮華富貴看做永遠或永恆,或沉迷於此——人是最容易沉迷進去的,如此就不會想到衰敗貧窮與老邁死亡。「小荷」是荷的一種「世相」,「枯荷」也是荷的一種「世相」,或說,生長與凋零同在,青春與衰老共存,榮華與貧窮相對。范仲淹悟得真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若說真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間沒有幾個,蘇軾應該算一個,我輩凡人就是抻着脖子也難以看到人家的後背啊,影子也都看不到的,不用說用一生來修養,幾生也難以修煉到淡泊自在的境界啊。我們既沒有林黛玉的寄人籬下的身世之悲,也沒有八大山人的故國之悲,也悟不到范仲淹拿得起放得下的情懷,怎麼辦呢?凡人要有凡福,願意看看殘荷枯荷,覺得有意思,就看看,也可以再想想,每年「青錢」樣的小荷還會露出尖尖角的。

蘆葦殘荷里有水鳥啁啾聲傳來,「空湖不見鳥,但聞鳥語響」啊。小鳥啊,冬天就到了,趕緊造個窩,存點吃的吧。

附記:文章轉發微信圈,得到朋友們的肯定,老吳配詩一首深化文意,錄下。

九龍濕地連秋暮,

蒹葭枯荷聽蕭蕭。

無根流霜為誰白?

有蒂翠錦和我老。

蘆荻自韌蓮自潔,

秋氣獨寒雲獨飄。

多情蒼頭空悲嘆,

坐聞瘦塘鳥淒號。[1]

作者簡介

李法會,語文教師,教學生寫作,喜歡閱讀和寫作。其實寫點東西,就是與心靈對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