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有關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乞食碗
(學名: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葉緣有不規則缺裂,且基部深裂,猶如乞丐乞食用的破碗,因而得名為乞食碗。[1]
屬性 : 多年生草本植物。
科別 : 繖形科(Umbelliferae)天胡荽屬(Hydrocotyle)。
原產 : 澳洲、喜馬拉雅山、中南半島、日本、韓國及夏威夷。
植物特徵
葉互生,節上生出,葉背密被短毛;葉柄短密被毛。[2]
淺裂鈍鋸齒緣,掌狀脈,兩面被紫色硬毛;膜質。
花序梗短,繖形花序呈頭狀。
兩性花,花白色,花萼、花瓣及雄蕊均為5枚,花柱2枚。
離果心形至圓形,扁平,密生成球狀,種子扁平,半圓形。[3]
生活適用
食用:採全草,除去老莖及老葉後洗淨,直接炒食或以開水燙熟後,再加各種調味料攪拌食用。或以鹽漬成小菜食用。[4]
調理和藥用
性味:全草:辛、微苦、涼。效用:全草:活血止血,清肺熱,散血熱。
治跌打損傷,感冒,咳嗽痰血,痢疾,泄瀉,痛經,月經不調;外敷腫毒,痔瘡及外傷出血,骨折脫臼。[5]
附加說明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325乞食碗 p1163 國立編譯館主編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乞食碗 92年10月350頁
種植條件
日照環境 : 半日照到全日照皆可。
供水排水 : 自行成長不需特別供水。
土壤介質 : 一般壤土即可。
肥料供應 : 可自行吸收土壤中養分。
繁殖方法 : 可自然形成自播現象。
病蟲害防治: 植株強壯,病蟲害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