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青麥被收做飼料事件(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也談青麥被收做飼料事件》是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也談青麥被收做飼料事件
前幾天看到一些關於收割青麥的視頻,說是用作飼料,非常驚詫。怎麼在小麥就要灌漿或正在灌漿的節點上,有人搞起這麼聞所未聞傷天害理的事來?昨天又讀到一篇關於收青麥做飼料的文章,其主要觀點是農民種糧收入不高,不如賣青麥價高,合算。
「養殖場買青麥,麥農賣青麥,都是各取所需。土地是農民的,種植和收割,何時種植何時收割,農民應該有自主權,不能管得太死。想當年人民公社,就因為管得太死,禁止養雞養鴨,禁止種果實,還禁止所謂「投機倒把」的商品買賣,結果農民困死土地很難溫飽。」
看這說辭,也有點怪怪的味道。同情農民生活,我心有所感,因為我也來自農村,深知農民之苦。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多掙點錢,是正常的也是正當的。農民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和作物,似乎也理所當然,無可厚非。只是這要成未成的青麥,硬生生地給它聯合收割了,心裡怎麼也覺得不是那回事,這顯然是不僅不正常,而是極為反常之舉。我想,就是農民自己,也會覺得這是對土地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血汗的極大不尊重,是一種明目張胆的敗壞。如果土地有知,它會感到極大的侮辱,就像一位懷孕的母親,有人非要讓她立馬生下還未到月的孩子一樣。要是老一輩農民看到,是會破口大罵的。
有人說:青麥割了當飼料,一畝能賣1500元,比成熟了再賣還賺錢呢!
農民掙錢不易,生活不易,這是實情。但是,如此的逐利而為,他們仰仗的是什麼呢?還不是自家糧袋子裡有糧嗎?有吃的,就不在乎莊稼怎麼用了。設想一下,如果農民都為了這一畝地1500元錢,那麼,黃土地上的青麥很快都會變成數以億計的1500元。可是,1500元之後呢?是飽了牲畜的肚子,空了你我大家人人的肚子。那時候,再來解決肚子問題,恐怕就不是1500元能搞定的事了。當今,糧食危機是世界性的問題,而且世界上的危機之所以比我們重,就在於我們的糧食問題解決得好。我們曾經有過漫長「野有餓殍」「路有凍死骨」的慘痛記憶,難道是我們有些人被臨時鼓起的肚皮給撐得健忘了?
還有人說這是國外的一種陰謀,想利用這種辦法搞出我們的糧食危機來,「亂我之心」「亡我之心」不死,也不一定是純粹空穴來風。轉基因糧食不是經過了專家學者的戰火銷煙般的論爭了嗎?種子問題,不是引起總書記的關注,號召要把種子抓在自己手裡嗎?為何如此?外部因素是國人所共知的。
錢很重要,但是有時候還不能只顧錢的事。人家拿錢買你的命,你肯定不給,但人家拿錢繞着圈子慢慢要你的命,你可能還不知道,說不定甚至還在地邊上洋洋得意地數錢呢!卻不知,人家的錢只是紙變出來的,是拿印上鈔票字樣的紙來買你的命的。
至於說收割的青麥是專門用作飼料的青麥,這個說法我不相信。麥者,自古就是人的食糧,從未聽說過種作飼料的。再說,用於麥播的土地國家是有紅線的,這麼好的大田用於飼料種植,不合常理,也不合法。
皖北一位農業專家表示,「割青麥做飼料」之所以遭受批評,主要來自兩點:一是種植糧食的初衷,其目的是為了收穫糧食,作為能影響到國人吃飯問題的糧食作物,被當成經濟作物作為他用,這種趨勢一旦得到蔓延,短時間內又沒能有效控制,就會對我們的糧食安全造成較大潛在威脅。」
借這件事,咱也來看看我們的祖先是怎麼看待麥子的。
我們的祖先還處於文字初創階段時,對於「麥」,就本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原則,比照禾(穀)字創造了表示「麥」的「來」字,以表示這個外來單子葉植物。
《說文解字》認為,來字是「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
《詩經·周頌·清廟之什·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
這裡稱小麥來,牟是大麥,整句話的意思是:文德無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蒼。安定天下眾百姓,無人不受你恩賞。你把麥種賜我們,天命用它來供養。不分彼此和界疆……
由此可見,祖先是多麼看重「麥」這種作物,是「天命讓它來供養」我們的,如此「帝命率育」之物,豈可如此輕率的唯利而戕滅?
近日,河北行唐兩村莊因建光伏電站毀百畝麥地的消息引起高度關注。當地市縣有關部門已責令項目停止施工,對項目負責人依法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據5月19日上游新聞)
這一事例就清楚地表明了百姓和政府的態度,口糧是人口之糧,非牲口之糧,千萬不能因為幾個錢的誘惑,而搞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的蠢事來。
對於這一事件,那位農業專家說,「割青麥做飼料」事件的爆發,看似是一種破壞糧食的行為,其實也算不上一件壞事情,網上持續數日的爭論,從開始一邊倒支持農民出售自由,到後來支持糧食安全,這完全是思想覺悟的一種較大提升,但類似破壞糧食的行為,需要特別警惕,以免今後會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現。」
那些逐利或贊成逐利的人,和那些貌似同情農民的朋友應該清醒了,關鍵時期,饅頭比銅板重要的多。
2022.5.21.下午五時 [1]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現有一百多篇文章見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