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村學校百年變遷(望西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村學校百年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村學校百年變遷》中國當代作家望西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村學校百年變遷

下堡坪是夷陵區西北邊緣的一個鄉,又是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的地方,還是明朝洪武時期、官居戶部尚書要職的趙勉的故鄉。在這塊熱土上,出現了與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一同留學日本並曾擔任湖北省教育參贊兼興山縣縣長的鄒松柏先生;孕育出中國民間故事之鄉,出現了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方先生;湧現出縣級及以上領導幹部鄒志鈺、鄒學勤、鄒志權、熊長權等同志。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早期的學校種類有塾師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更多是當地富有人家設立的家塾。塾師多為落第的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私塾為民間私人所辦,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啟蒙的基礎教育的教育組織,主要承擔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和封建禮儀道德教育。啟蒙階段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籍,進一步會學習四書五經及六藝等,除了書本學習,還會教導生活習慣、日常禮節之類的內容。

私塾教學組織一般不採用班級制,而是在總的教學計劃下,個人進度不一,教師個別教授,有利於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講授,講完後讓學生複述,然後學生回到座位上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

在私學中,學規極嚴,定有嚴格的懲罰規則,體罰盛行。對粗心完不成學習任務的或是調皮搗蛋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耳朵臉皮,用竹片打手心打屁股,有時打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幾天不能上學。有的愚笨的學生為背書秉燭夜讀,通宵達旦,就是害怕先生嚴厲的懲罰。過度的懲罰教育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栗子坪隸屬下堡坪,曾一度獨立為鄉。解放前,栗子坪有私塾五所,有名的先生有晚清秀才鄒天才、趙世壁和留學國外的鄒松柏先生等,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早期學校的骨幹教師和基層幹部。

解放初期,政府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私塾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後來,國家加大了義務教育的推行力度,鄉村建立了較多的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較好,但辦學條件差,大多坐的是長條凳,桌子是三四個人一張,教師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學。

1976年7月,我經過兩年的」長征」求學歷程(因為從中柳坪家裡到下堡坪高中不僅要走40多里山路,還要背夠吃11天的米菜和生活用品),終於拿到高中畢業證回家了。當時大隊學校正缺民辦教師,我與同學余貴福服從大隊幹部的安排,走進中柳坪小學開始了教書育人的工作。

那時的鄉村小學(網絡照片)

進入校園,映入眼帘的是一棟兩層三間的干打壘土房子,長年的風雨侵蝕,牆壁起了道道皺紋,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屹立在民居和糧田之間。室內是土沙地面,打掃衛生時儘管灑了水,用力清掃,塵土飛揚,教室成了灰洞,值日生的身上落了厚厚的灰塵,變成了一隻只灰老鼠,弄得啼笑皆非。樓上是辦公室和老師的寢室,還有干農活的農具室。走在樓板上便會發出咯咯的響聲,灰塵便從樓板的縫隙像篩糠似地紛紛落下,落在課桌和學生身上。

因此,在樓上行走要格外小心,輕聲輕腳,如履薄冰,生怕影響下面的學生。

學校有70多人,分為5個年級,五年級為單班,其餘年級是兩個複式班。教師三位,每節課都要到教室上課。特別是複式班的課最難上,因為兩個班同在一個教室上課,既要管好學生的紀律,營造良好的教學秩序,又要完成教學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先讓一個年級複習舊課或預習新課,教師給另一個年級講授新課,講完後布置作業學生做,再到另一個年級檢查授課,如此循環,統籌兼顧。一堂課教師既要觀察授課年級的聽講狀況 ,又要察看另一個年級的學習情況,對好的現象表揚鼓勵,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出,督促改正,可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敢怠慢。

一位教師擔任一個年級或幾個年級的班主任,還要教所帶年級的全部課程,如語文、算術、自然、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有些科目教師不會,就先學再教,雖然唱歌音不準,節奏不對,畫畫走樣,自覺好笑,但為了培養祖國的花朵,完成教學任務,不能勝任也得硬着頭皮上,深感難堪也不能打退堂鼓。寫的黑板是木工做成木板用黑漆油後安放在木架上,寫字時搖搖晃晃,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響,擦字時粉筆灰四處飛揚,老師的頭髮變得花白,衣服上也結了一層白霜。

幾位老師輪流做一個星期的飯,有的菜從家裡帶,有的是家長送的,有的是從自種的園田裡摘的(大隊給學校分的有田)。還可以上山采野菜,如香椿、薇菜、竹筍、韭菜、木耳、香菌等是純天然的山珍野味,也可以下河弄魚,那時水清魚多,用網網魚,用杆釣魚,下水摸魚(先向水裡丟石頭,把魚趕到石洞裡,再下水摸,摸到魚穿到帶鈎的樹枝上,用嘴銜着)。最有趣的是炸魚,我們用墨水瓶子裝上七成的炸藥,將雷管和導火索插進去,再用黃泥封住瓶口,撥開導火索的一端(導火索長短要適中,長了丟入水中魚圍攏時沒爆炸,放出的煙霧就把魚群驅散了,若短了會在手中爆炸,後果不堪設想,也可能剛入水就爆炸,魚還沒有聚攏,炸的魚就很少)用煙頭點燃丟入魚群中,幾秒後「嘭」的一聲,水花四濺,很多的魚像開水沖泡米花一樣翻騰,這時要迅速撿魚,不然就會被水沖走,或沉入潭中,不便撿起來。尤其是在冬天,冰冷的河水似針扎一般,我們在齊腰身的水裡用腳把魚攪起來,一條不漏地放入籃子裡,一撿就是近一個小時。為了防止感冒,回校後發一大盆炭火驅寒,將魚在炭火上煎炸,把魚當飯吃,把酒當水喝,談天說地,講古論今,大有豪氣沖雲霄之概,大有飄飄欲仙之感。那時物資缺乏,自己動手,既解決了吃的問題,又豐富了業餘生活。

那個年代,學校要走毛主席「五七指示」道路,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我們帶領學生種玉米和麥子,開荒打梯田栽茶樹採茶,農忙季節,師生幫生產隊搶收搶種,打青積肥……

課餘時間,我們采寫新聞,報道宣傳本地的新人新事新風尚,中柳坪大隊報道組被縣廣播電台評為先進報道組。

校長是五十多歲的黃寅坤老師,老成威嚴,不苟言笑,又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相處更加小心謹慎。尤其是幾個小時的晚辦公可謂度時如日,坐在嚴師的眼下批改作業,準備新課,不敢講話,不能開小差,氣氛嚴肅,仿佛空氣就要凝固,叫人活潑不得。有時管理學生出現問題,黃校長就會嚴厲地訓斥我們,臉色陰沉,聲如洪鐘,銳氣逼人。此時頓感如坐針氈,如芒刺背,我們只好屏氣凝聲,埋頭工作,以緩解和轉移緊張不安的情緒。

黃校長辦事認真,工作負責,教學成績經常在全區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縣先進工作者和模範教師。記得我們讀小學高年級時,為了調動我們背書的積極性,黃校長把一班學生的名字排列在背書表下,背一課就蓋一個雕有紅旗的印章,看誰的紅旗最高,看誰的紅旗不斷,我們比賽讀背,以致很長的《半夜雞叫》也背得滾瓜爛熟。我的記憶力強,多次紅旗最高,大有如打仗攻山頭將紅旗插到山頂時的快感。後來黃校長調到趙勉河初中當總務主任,我接任校長職務,也採用列表背書法,四位教師比賽讀背古今名篇佳作,業餘時間補習文化知識,為我以後考上宜昌縣師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栗子坪公社10個大隊,每個大隊都有一所小學,山大人稀的大隊還設有教學點,以方便就近入學。兩所初級中學,在教學條件極其落後的情況下,我們與各級學校一道硬是培養出了在華中科技大學任教授的王德崇、鄒遠川、鄒志革,廳級幹部鄭興國,三峽煙廠副廠長望西海等各條戰線上的優秀人才。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逐漸普及六年和九年義務教育,政府加大了學校建設的投入,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解囊熱心捐資,當地農民出工出物,大家齊心協力,掀起了幾村聯合建校的熱潮。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原栗子坪鄉16所小學合併為3所完全小學,重點和普通初中合併為一所初級中學。房子是土木結構,水泥地面,有硬化的籃球場,使用水泥黑板,教學區和生活區基本分開。

當時由於資金不足,承建方先墊資修建學校,後由政府逐步支付。因財力薄弱,有時無法按時付款,鄉領導和老闆談判不成,老闆就用木柱和木板封堵校門的非常手段催要尾款。學生不能到教室學習,只好在寢室自學,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採用基本的電化手段教學,課堂變得生動起來,結束了單調枯燥滿堂灌的授課歷史。教師注重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縣鄉開展教學競賽,教師努力上好合格課,爭當優質課教師(即備課、教學、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教學質量等均為優秀)。教師任教的學科基本實現了專業化,不再是一人帶多門課程。學年結束,幾門主要課程全縣(區)實行統考,集中閱卷,成績要排名,先後設有教學質量百佳教師獎和教學質量一二三等獎。

學校實行寄宿制,有些學生家庭經濟不寬裕,拿不出多餘的錢交生活費,學生的吃飯只好排班輪流解決。家長帶米菜到學校做給學生吃,學校確定基本的生活標準,保證學生能吃飽。家庭條件好的比賽似地做出頗有營養和上檔次的飲食,成為大家爭相傳頌的佳話。

現在的趙勉河小學

這期間,也培養了一批各條戰線上的精英人才 ,如攀升電腦董事長陳孝軍,產品銷往幾十個國家,躋身武漢市私營企業五十強。如夷陵區經發集團董事長陳先冬,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後來,因鄉鎮合併,栗子坪初中撤銷,學生分流到下堡坪和其它鄉鎮,秀水坪小學、藍家河小學合併到趙勉河小學。

2012年,為了振興山鄉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夷陵區教育局選派實驗小學以蘇慶華為校長、張海波為副校長、胡志軍為政教主任的啟明星團隊來到趙勉河小學,迎來了原栗子坪鄉教育發展的春天。他們與本校教師攜手勇於開拓,大膽創新,努力提升教師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團隊將實小的寶貴經驗同趙小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優化了學校的治理方案,規範了學校的管理制度。致力轉變教師觀念,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自覺性。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先提出問題,再相互探究解決問題,後登台展示評價。優生和差生結對幫輔,中等生相互競爭,大家爭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好學生」,促進了教育教學成績的快速提升。2016年,學校被區教育局表彰為教學質量先進單位。

學校致力打造「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四正文化,在圍牆、走廊、樓梯等處張貼偉人和名人的圖片、簡介、名言。學校先後邀請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方來校講勵志苦讀的故事,唱山歌,介紹自己勤學苦練的奮鬥歷程。請農民書法家鄒志宜給師生上書法課,現場示範,指導書寫,激勵學生向名人學習,走名人成才的道路,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學校開展了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創建書法特色學校,師生在「書文同樂」節目中,一邊表演書法操,一邊書寫漢字,在片區獲得二等獎,在區級展演中贏得好評。在各級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多方爭取資金,不斷優化學校硬件設施,加固美化了教學樓,裝修配套了師生宿舍樓,建起了漂亮舒適的塑膠操場,改造完善了儀器室、圖書室、微機室等,各班配備了班班通設備,基本實現了教學現代化,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近幾年,黃德武校長帶領師生內強質量,外樹形象,注重名師引領,不斷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着力打造高效優質的素養課堂,致力「三觀」培養,學生的素質全面提升。

學校在上級的扶持下,教學設備升級為希沃一體機,它集電視、電腦和平板為一體,教師使用白板教學,可以觸摸交互使用教學軟件課堂活動可通過遊戲化的設計使得學習活動變得妙趣橫生,學生學習興趣愈加濃厚。改造了食堂,拆除了燒煤的舊鍋爐,安裝了空氣能和電蒸飯櫃,食堂達到了宜昌市A級放心食堂標準。建起了太陽能集熱系統供水澡堂,告別了學生端水洗澡的歷史安裝了學生飲水平台,保證了隨時有開水喝。夏季有電扇降溫,冬季有空調取暖,真正實現了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美好願望。

展望未來,一幅城鄉均衡發展、科學快速發展、優質持續發展的教育美麗畫卷將展現在夷陵大地。[1]

作者簡介

望西善,男,1959年7月生,宜昌夷陵人,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